《施杞医案》 案一、颈椎病 王××,男,57岁。首诊:1997年11月27日。突发性头晕史三年。 突发性头晕,旋转伴呕吐,第一次发作于三年前。现神疲乏力。夜寐二便尚可。苔薄质紫,脉沉细。 检查:颈活动(±),颈椎压痛(+)。头颅CT(-),X-ray示:颈椎呈退行性变,血检:血脂偏高。 辨证:气血失和,痰湿阻滞。 诊断:颈椎病(椎A型为主)。 治则:调和气血,化痰祛湿。 处方:炙黄芪30g 软柴胡9g 炒白芍12g 炒枳壳12g 炒竹茹12g 制半夏9g 明天麻9g 板蓝根15g 金银花12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龙骨、牡蛎(各)30g 石决明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14剂。 二诊:1998年12日8日。药后头晕呕吐明显减少。胸闷心悸,苔薄腻,脉沉细。再前法加减。 原方:加苍术、白术(各)12g 全瓜蒌12g 吐降香6g 青风藤18g。 21剂。 三诊:1998年1月8日。诸恙已解,守原法28剂巩固疗效。 按:该案以温胆汤为主治疗椎A型颈椎病的成功例子。 案二、椎动脉型颈椎病 刘××,女,56岁。首诊:1997年8月14日。头晕,颈项疼痛一年余。 头晕,颈项疼痛手麻乏力,晨起尤甚,午后见减。二便尚好,夜寐不宁。口干咽痛。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 检查:颈活动(+),颈椎压痛(++),咽充血(+++),HOFFMAN'S(-)。 辨证:气血失和,痰湿中阻。 诊断:颈椎病(颈型)。 治则:调和气血,化瘀祛湿。 处方:潞党参12g 炒白术9g 赤苓12g 紫丹参12g 大川芎15g 姜半夏9g 砂仁蔻仁各6g 生米仁、熟米仁(各)12g 明天麻12g 汉防己12g 板蓝根30g 金银花15g 酸枣仁12g 夜交藤15g 炙甘草5g 14剂。 二诊97年9月18日。诸恙均见缓,守原法再调摄21剂。 三诊:97年10月23日。诸恙已缓,再原法调摄14剂。 按:该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,施氏以颈康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之而收效的病案。 案三、椎动脉型颈椎病 阵发性发作 许××,女,50岁。首诊:1997年5月29日。 阵发性眩晕半年余。一年来,发作性眩晕多次,发作至今已有5天,头晕如裹,胃脘不舒,神疲乏力,四肢少温,便溏。苔薄白腻,质紫,脉细滑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+),咽充血(+++),HOFFMAN'S(-)。 辨证: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脾失健运,肝郁血瘀。 诊断:颈椎病(椎A型)。 治则:调和脾胃,疏肝利湿,升清降浊,调和气血。 处方:软柴胡9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玉桔梗9g 姜半夏9g 炒白术9g 明天麻9g 泽泻9g 生米仁、熟米仁(各)12g 光杏仁9g 扁豆花9g金银花12g 凤凰衣12g 香谷芽12g 广陈皮6g 炙甘草5g 7剂。 二月后随访,未有眩晕再作。 按:该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,呈阵发性发作的病例,施氏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柴胡疏肝散之意,佐以化湿,清热之剂,治后收效之典作。 案四、颈椎病 颈型加神经根型早期 赵×,女,26岁,银行职员。颈痛一月余伴左手麻木。 颈项枕肩背疼痛酸楚板滞,左手轻麻,咽喉疼痛。 检查:咽充血(+++),颈椎压痛(+),颈活动轻度受限,HOFFMAN'S征(-)。苔薄质紫,脉滑。 辨证:气血失和,痰瘀互阻。 诊断:颈椎病(颈型加神经根型早期)。 治则:调和气血,清咽逐瘀。 处方:麝香保心丸(3盒)2粒每日3次。云南白药(4盒)2粒每日3次,珠黄散(3g×28)3g每日2次。(连续服用二周而愈)。 按:此年轻患者,由于长期伏案工作,颈椎间盘受力不均而致变性膨隆,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,降解酶等,刺激邻近组织,产生炎症反应,痰瘀互阻,气血失和而有相应诸症。但椎间盘髓核突出,骨髓未见压迫现象。因此三药中麝香、珍珠粉、牛黄、葛根等能有效抑制该类炎症,清利喉中痰火,而治愈该病。 案五、颈椎病 颈型加交感型 高××,女,54岁。首诊:1997年5月29日。颈椎不舒,头枕部疼痛,伴有牵掣感,心悸早搏,自汗盗汗,时有烘热感。二便夜寐尚可。苔薄质紫,脉细伴结代。 检查:颈活动(-),颈椎压痛(++),咽充血(+++),HOFFMAN'S(-)。 辨证:气血失和,痰湿阻滞。 诊断:颈椎病(颈型加交感型) 治则:调和气血,化瘀祛湿。 处方:软柴胡9g 肥知母9g 天冬、麦冬(各)12g 全当归12g 炒白芍12g 炒枳壳9g 仙灵脾12g 仙茅12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炙黄芪15g 大青叶12g 金银花12g 姜半夏9g 明天麻9g 煅龙骨、牡蛎(各)30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21剂。 二诊随访:诸恙 已缓,宗原法14剂。 按:该案乃颈椎病中颈型与交感型交作之症,施氏方中寓以二仙汤,调节交感症状,涵养肝肾,合以疏肝,益气等药共治。 案六、颈椎病痉症 陈×,女,66岁。初诊:1997年10月23日。 主诉:五年前下楼摔倒后出现四肢瘫痪。 现病史:瘫痪后,曾在外院诊治,诊为“颈椎损伤”。经治好转。目前,四肢及躯体裹束感,左上肢乏力,便秘盗汗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+),颈活动受限(+),咽充血(+++),上肢肌张力略高1F肢腱反射(+++),左上肢肌力3~4°,Hoffman's征(+++)。苔薄质紫,脉沉弦。 MRI摄片:C2-7椎间盘均膨出,后纵韧带钙化。 辨证:气滞血瘀。(痉症)。 印象:颈椎病痉症。 治拟:行气活血,通腑逐瘀。 方剂:血府逐瘀汤合大承气汤加减。 用药:柴胡9g 全当归9g 桃仁9g 红花9g 川牛膝9g 桔梗9g 枳壳9g 炒黄芩9g 党参12g 丹参12g 生地12g 苁蓉15g 半夏15g 莪术15g 汉防己15g 生大黄15g 炙甘草5g 14帖。 14剂后复诊:束胸感明显减轻,两便正常,神爽肢松。 复检:颈椎压痛(+),颈活动受限(-),咽充血(-),肌张力正常,肌力4+,HOFFMAN'S征(-),下肢腱反射(++)。 按:患者因脊髓外伤,气滞血瘀,筋脉失养,发为痉证。治以四物汤活血祛瘀,养血生新,丹参、三棱、莪术、生军活血通髓,防己解肌,柴胡宽胸利气,佐以桔梗辛开苦降,而解束胸感。黄芩、桔梗清热利咽,生大黄,枳壳通腑行气,川牛膝引下通涤,生地、当归增液润肠,使腑实从肠而出,瘀血肉蕴而化。 案七、颈椎病痉证 季××,男,69岁。初诊:1997年5月29日。 主诉:四肢失灵,全身浮肿,二便失畅一周。 现病史:一周来四肢失灵,全身浮肿,便秘,四日一行。小便失畅,被抬入诊室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++)咽充血(++),Hoffman's征( +),咽充血(++),HOFFMAN'S(+)。苔薄,脉弦。 MRI摄片:C2~T1椎间盘均有突出,伴后纵韧还钙化。 辨证:气滞血瘀,浊利闭阻。 印象:颈椎病痉证。 方剂:大承气汤合葶苈大枣汤和甘遂散加减。 处方:炙黄芪30g 潞党参12g 葶苈子12g 玄明粉12g 生大黄9g 炒枳壳9g 芫花9g 甘遂9g 厚朴9g 全当归9g 软柴胡9g 炙甘草5g 大枣10只,7帖。 7剂后,水肿始退,两便通畅。减量再服七剂。周身水肿退尽,精神振作,自行步入诊室。改用温经通络调补肝肾法。用地黄饮子合血府逐瘀汤加蝎蜈,再进14剂,行如常人。 按:本案系脊髓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,因脊髓水肿致周身循环障碍,筋脉强直,四肢失灵,尿闭腹胀,周身水肿诸症。方中以大承气汤合葶苈大枣汤,甘遂散理气通腑,泻肺逐水,祛瘀通髓,用黄芪,党参,益气固密,柴胡,当归,活血养血。14剂后,腑通尿解肿消,改用调摄之法。施师认为,逐水通腑乃治颈椎病(痉证)重症之引路之法。待腑返胃解,即宣调整治法,以调补为主。 案八、颈椎病 高××,男,66岁。首诊:1997年5月8日。 颈椎病史二年余。目前颈椎板滞,四肢痉挛。2年前因颈椎外伤后而施以重量牵引,颈痛,头痛,症状加重,外院诊为“骨髓型颈椎病”而施手术减压(1996年3月)。目前仍有明显疼痛,四肢痉挛。苔薄脉细弦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+),颈活动受限(+),咽充血(+++),HOFFMAN'S征(++)。 辨证:气血不和,经脉不隧。 诊断:颈椎病。 治则:调和气血,舒筋通络。 处方:炙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5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2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熟附子9g 金石斛9g 山茱萸肉12g 肉苁蓉12g 巴戟天12g 猪苓、茯苓(各)12g 石菖蒲30g 淡远志6g 五味子6g 炙甘草5g 21剂。 二诊:1997年5月22日。诸恙好转,原方加蜈蚣3条,珠黄散(吞)0.3g 21剂。 按:该病例是一例“骨髓型颈椎病”“痿”中夹“痉”之证,施氏以地黄饮子为主方,引入黄芪益气,三棱、莪术、活血逐瘀,板蓝根、大青叶、清解,二诊中又入蜈蚣解痉,珠黄散清热消炎,诸药合作为之。 案九、颈椎病痿证 黄×,女,40岁。初诊:1998年4月9日。 主诉:颈项疼痛,头晕乏力,步履不稳半年。 现病史:患者颈项疼痛,头晕乏力,步履不稳,便溏纳呆,胃纳不舒,口苦咽痛,夜寐多梦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+),HOFFMAN'S征:右(++)。苔薄腻,脉弦滑。CT摄片示:C3-6椎间盘突出。 辨证:脾气虚弱,湿困中焦。 诊断:颈椎病痿证: 方剂:香砂六君丸加减。 处方:党参、丹参(各)12g 云茯苓12g 炒白术9g 姜半夏9g 九香虫9g 佛手片9g 软柴胡9g 炒黄芩9g 砂、蔻仁(各)3g 蒲公英15g 炙甘草5g 14帖。 14剂后,诸症均已缓解。复查颈椎压痛(+),咽充血(-),HOFFMAN'S征右(+)。再进14剂巩固疗效。 按:本案是颈椎病中“因于湿”致痿的典型病例。方中以党参、白术、云茯苓、九香虫、砂仁、蔻仁健脾化湿,黄芩、蒲公英、半夏利咽清化痰热,柴胡、丹参疏肝活血,中焦健运,湿热攘除,弛痿得缓。 案十、脊髓型颈椎病案 扬××,男,52岁。 初诊:1996年10月7日。主诉:双手麻木、握力弱,双下肢乏力3个月。加重1周。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、握力弱。一周前,上述症状加重,双手笨拙,持筷系扣不能,双下肢乏力,易跌倒,束胸感,走路似蹋棉花,二便正常。颈椎后伸明显受限,双前臂尺侧,左手4、5指、中指尺侧,右手尺侧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,胸6、7节段感觉减弱,双手握力减弱,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,四肢肌腱反射亢进,双侧Hoffmann's征、双Babinski's阳性。肌电图报告:双手内在肌 (尺神经支配)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。96年10月10日颈椎MRI(GE,1.5T)报告:C5、6椎间盘突出明显,压迫脊髓。苔薄,脉沉细 辨证:早期痉证,晚期痿证(脊髓型颈椎病) 治则:早期益气化瘀利水,晚期益肾温经通络 处方:黄芪30g 川芎9g 白芍9g 白术9g 汉防己9g 米仁30g 制半夏9g 生甘草5g。(14剂) 二周后,双下肢肌张力正常,束胸感、踏棉花感消失。再予益肾温经通络,处方如下:黄芪30g 赤芍、白芍(各)9g 川桂枝9g 射干9g 生地熟地各18g 熟附片9g 补骨脂30g 巴戟天30g 汉防己9g 生甘草5g。用七周后,除Hoffman's征阳性,双下肢乏力外,余皆正常。肌电图检查示: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。续按上法治疗3个月,症状、体征全部消失。97年6月10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检查示:C5、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,受压脊髓较治疗前变宽。 按:脊髓在祖国医学中属奇恒之腑,与骨髓统称为髓,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曰:“肾不生则髓不能满。”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》曰:“五谷之津液,和合而为膏者,内渗入于骨空,补益脑髓。”因此,脊髓的形成及其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。根据临床表现,脊髓型颈椎病常虚实夹杂。临床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,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,束胸感、病理征阳性者,多从“痉”论治;临床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,见下肢乏力,易跌倒,双手内在肌萎缩,系扣持筷不能,多从“痿”论治。通常认为,颈椎间盘突出后,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,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,血—脊髓屏障破坏,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,组织内产生水肿,进一步加重了脊髓的受压,引起神经功能障碍。同时,髓核脱离椎间盘后,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,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、膨胀,也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。作者继承石氏伤科所提倡的“以气为主,以血为先,痰瘀兼顾,肝脾肾同治”的学术思想,同时遵循祖国医学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原则,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,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,减轻脊髓受压,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。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,下肢乏力,易跌倒等症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。并且也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,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。益肾温经通络方药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,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。近期用该治疗原则治疗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,其中男性5例,女性2例,平均年龄48岁(41~56岁),7例病人病程最长6个月,最短1.5个月,平均病程3个月。治疗二周后主要症状渐进性消失,三月后5例治愈,2例好转。7例病人突出椎间盘都变小,产生回纳,压迫的脊髓较治疗前变粗。7例病人临床疗效满意,通常在治疗后1-2周肌张力增高恢复正常,束胸感、它棉花感消失,随后1~2个月内手部精细动作明显改善,跌倒次数明显减少。 案十一、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案 曹××,男,36岁。 初诊:1997年3月20日。颈段脊髓减压术后半年。颈痛胸闷,头昏目糊,行走困难。颈椎病史四年,半年前行颈椎脊髓减压术。术后仍感觉头晕目糊,枕后疼痛,胸闷心悸,躯体裹束感,四肢乏力,行走困难,便溏溲多,夜寐失宁,咽喉疼痛。步态不稳,肌张力不高,上肢肌力4+,Hoffman's氏征(+),颈椎压痛(++),咽充血(++),淡红色。97年2月MRI摄片检查示:C2/3、C3/4、C5/6椎间盘膨出,C4/5椎间盘突出,脊髓受压明显。苔薄腻,脉沉细。 辩证:肝肾亏虚脊髓型颈椎病(痿证) 治则:补益肝肾,和营活血 处方:生地、熟地(各)12g 制附片12g 山茱萸肉12g 巴戟天12g 川桂枝9g 五味子9g 云茯苓9g 淡远志9g 石菖蒲30g 广郁金12g 石见穿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炙甘草5g。 14剂后,颈痛胸闷缓解,体松肢轻,步态稳健,二便正常。复检:肌力正常,Hoffman's氏征(-),颈椎压痛(+),咽充血(±)。再14剂后,诸症状均见缓解。 按:本案系颈椎部脊髓长期受压(虽经手术,受压仍未解)后,肝肾精血亏虚而致。《景岳全书·痿症》中论及该类痿证时说:“元气败伤,则精虚不能灌溉,血虚不能营养者,亦不少矣。”并说:“若概从火论,则恐真阳亏败,及土壤水涸者,有不能堪。”用地黄饮子加减化裁调治本案肝肾亏虚型颈椎病痿证,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佐证。地黄饮子源自《医学六书》,是刘河间治“喑痱”主方。施氏以此方加减成方后,治疗肝肾亏虚类脊髓型颈椎病,是颈椎病内治法的一个创举,是其辨证调治思想在临床成功应用的实例。刘河间在《宣明论》中解释该方治疗语言不出,足废不用,瘫痪诸症时曾说:其病因“非为之风实甚,亦非外中于风”,而是“心火暴甚,肾水虚衰,不能制之”而为。肝肾亏虚类脊髓型颈椎病,临床大多表现为头晕神疲,四肢失灵,咽痛音哑,脊强项痛,肢体麻木,举步艰难等症。其实质也正是肝肾亏虚后元水不济,痰火上扰,肢节清窍失养所致。本案以地黄饮子益肝肾养阴血,化痰清窍,并加入三棱、莪术加重活血之功,石见穿通髓消炎,郁金宽胸利气,使之上清以解头晕头痛,中通以疏经髓、宽胸胁,下达以利二便 ,肝肾得养则筋骨渐坚,血行精旺则四肢筋脉通利,诸症缓也。 案十二、颈椎病 脑梗阻 黄×,女,40岁。1998年4月9日首诊。头晕,颈项疼痛1年余。 患者半年前被外院诊为脑桥脑梗,收入院治疗,症状略缓。目前仍有颈项疼痛,头晕,步履不稳,二便尚可,夜寐多梦。(素有胃窦炎)。口苦咽干。 检查:咽充血(++),Hoffman's右(++)。苔薄腻,脉弦滑。CT检查:C3-4 C5-6椎间盘突出。 辨证:气血失和、肝胆湿热。 治拟:清肝泻火,调和脾胃。 诊断:颈椎病,脑梗。 处方:软柴胡9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炒黄芩9g 炒白术9g 姜半夏9g 云茯苓12g 明天麻12g 龙胆草15g 炒枳壳9g 炒竹茹12g 九香虫9g 佛手片9g 平地木12g 蒲公英15g 大枣10只 炙甘草5g 14剂。 1998年6月2日。头晕颈项不舒,口腻便溏药后均有缓解,检查:咽(+),HOFFMAN'S(-)。苔薄黄腻少津脉细滑MRI检查:C4-5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束,C2-3,C3-4,C4-6椎间盘膨出。 辨证:痰湿中阻,升降失司。 治拟:化痰祛湿,健脾降道,佐以活血遂瘀。 处方:藿香、佩兰(各)12g 苏子、苏梗(各)12g 制半夏9g 川厚朴9g 大腹皮12g光杏仁12g 玉桔梗12g 猪、赤芍(各)30g 福泽泻18g 生姜片6g 川桂枝12g 炒白芍12g 三棱30g 蓬莪术30g 丸香虫12g 炙甘草5g 14剂。 14剂,诸恙均缓,再宗原方 三诊而愈 按:该案为一例颈椎病并脑桥脑梗的病例,辨证实出了“痰湿瘀阻”,治法上,也以“化痰逐瘀”为主,首次以清热泻热化痰逐瘀,二剂以健脾降逆化痰逐瘀,取得良效。 案十三、颈至腰部酸痛 余××,男,51岁。首诊:1997年5月15日。颈至腰部酸痛8年余。 颈及腰疼痛伴手麻已有8年余,近1年加重。胃脘不舒,二便正常。苔薄质紫,脉细弦。 检查:颈活动受限(+),颈椎压痛(++),咽充血(++),HOFFMAN'S(-)。 辨证:气血不和,经络不隧。 诊断:颈腰综合症。 治则:调和气血,疏风通络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全当归9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 大川芎12g 川桔梗9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制黄精12g 山茱萸肉12g 金银花15g 天冬、麦冬(各)12g 鸡血藤12g 鹿角片12g 炙甘草5g 14剂。 二诊:1997年5月29日。诸恙好转。苔薄脉细,再前法。原方去天冬、麦冬,加姜半夏9g 炒麻仁12g 蜈蚣3条,21剂。 三诊:97年7月3日。诸恙如前,好转明显。尚有手麻,苔薄脉细,再前法。原方21剂。 按:该例是颈腰综合症,施氏采用“上下一贯,调养气血脾肾”之法,取得良效。 案十四、颈项不舒肩背及腰酸痛 李××,男,46岁。首诊:1997年5月22日。颈项不舒,头颈后伸,四年。 颈项不舒,头颈后伸尤甚,肩背及腰疼痛,心悸便溏,胃肠作胀,夜寐不宁。苔薄黄,脉弦滑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),颈活动(-),HOFFMAN'S(-)。 辨证:气血不和,肝肾失养。 诊断:颈椎病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全当归9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 淮小麦30g 大红枣10只 苍术、白术(各)9g 砂仁、枳壳(各)6g 佛手片9g 淮山药12g 夜交藤30g 合欢皮12g 柴胡9g 炙甘草5g 7剂。 二诊:诸恙好转,胸胁胀闷,二便正常,夜寐欠安,苔薄脉细滑,再拟前法。 X-ra/示:钩椎关节增生,C2-3椎间隙狭窄。 原方去浮小麦、苍术白术。加川桂枝9g 九香虫9g 小川黄连6g 陈阿胶12g 21剂。 二诊:随访,症状明显缓解。 按:该案虽为颈椎病例,但施氏以临床实际出发,治病中不忘“调心神”,以甘麦大枣汤调心,柴胡疏肝,合欢皮,夜交藤养心安神,调摄人体基本。 案十五、腰间盘突出合并颈椎病 丁××,女,43岁。首诊:1998年9月18日。腰痛二年伴左下肢麻木疼痛。 腰痛引及左下肢,颈项不舒,曾有手麻,颤动,便秘,面色少华。曾有微小体瘤,经行量少或无。 检查:颈椎压痛(+),颈活动(-)。腰椎压痛(++),直腿抬高左45度,右85度。抗氏左(+)。苔薄伴弦小。 MRI示:腰椎间盘突出以L5-S1为主,向左压迫。 辨证:气滞血瘀,肝肾不足。 诊断:腰突症,颈椎病。 治则:活血通络,益肾平肝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熟附子9g 川桂枝9g 山茱萸肉12g 巴戟天12g 天冬、麦冬(各)12g 五味子9g 石菖蒲30g 淡远志9g 云茯苓12g 枸杞子12g 炙甘草5g 21剂。 按:该案为地黄饮子合黄芪、党参、丹参治疗腰突症收效典作。 案十六、腰肌劳损 原×(日),男,48岁。腰痛六年,时作时休。 腰痛,六年搬重物后而引发。本次无原因突发再次疼痛。嗜酒,素有肝脏功能不佳。夜寐,二便均尚可。苔薄质胖色紫,脉弦滑。 检查:腰活动受限(+),腰椎压痛(±),两腰肌压痛(++)。 诊断:腰肌劳损。 治则:调和气血,补益肝肾,祛痰化瘀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全当归12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 大川芎12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软柴胡9g 炒黄芩9g 巴戟天15g 补骨脂12g 砂仁、蔻仁(各)3g 川楝子12g 延胡索12g 炙乳香9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14剂。 二周后电话随访,症状已解。 按:该例为陈腰痛,急性发作,施氏以黄芪合四物汤补益气血,柴胡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乳香利气止痛,并辅补肾之品,合而治愈其症的例子。 案十七、腰椎及腰肌劳损性疾病而引致的腰痛 余××,女,54岁。首诊:1998年7月2日。腰痛伴左下肢牵掣已六月余。 六月前右腘窝搔痒,逐渐并发腰痛,引及大肢牵掣。经带已停,曾有子宫结核史。二便、胃纳、夜寐均可。 检查:腰活动:前俯(-)后伸(+) 直腿抬高:左70度,右80度,感觉(-)、骨力(-)脑反射(-),CT检查:L4/5、L5/31椎间盘突出。 苔黄腻,舌质紫,脉弦滑。 辨证:气血失调,寒湿阻滞。 治拟:调和气血,疏风通络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5g 软柴胡12g 单桃仁15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生南星6g 汉防己15g 川牛膝12g 大蜈蚣3条 杜红花12g 炙甘草6g 7剂。 诊断:腰椎间盘突出。腰痛肌肉劳损。 1998年7月16日。药后诸恙均已明显缓解。 苔薄腻,脉弦。再前法调摄。 炙黄芪30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 京三棱18g 蓬莪术18g 仙灵脾12g 生南星6g 汉防己18g 青风藤18g 肉苁蓉18g 川牛膝12g 炙甘草6g 21剂。 21剂,诸症已缓解。 按:该案为腰椎及腰肌劳损性疾病而引致的腰痛,施氏坚守“以气为主,以血为先,痰瘀兼顾”的原则,成功治疗以腰痛病之一。 案十八、腰突症 腰椎管狭窄症 沈××,男,70岁。首诊:1998年8月13日。腰痛间隙性跛行二月余。 素有腰痛,近二月步行半里路程,即感又下肢麻木,胀痛。有室性早搏史。胃纳,二便,夜寐均可。苔薄腻,脉弦小。 检查:腰椎压痛(+),扣击痛(+)。MRI检查示:L3/4 L4/5 L5/3,椎间盘突出。椎管狭窄。 辨证:气血不和,肝肾不足。 诊断:腰突症,腰椎管狭窄症。 治则:调和气血,补益肝肾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5g 全当归12g 大川芎15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 京三棱18g 蓬莪术18g 补骨脂12g 骨碎补12g 地鳖虫12g 汉防己18g 九香虫9g 香谷芽12g 炙甘草6g 川牛膝12g。 14剂。 14剂后诸恙明显缓解,二诊1998年9月27日守原法再调摄21剂诸恙均缓。 按:该案为腰椎管狭窄症,施氏以黄芪合四物汤加棱术,调气活血逐瘀,合以补骨壮骨之味而施治的例子。 案十九、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金×,男,47岁。首诊:1998年7月1日。 左髋疼痛,左大腿中部麻痛已有5~6年。左髋及大腿疼痛时重时轻,二便均好,素有血压偏高,咳喘,舌质紫,苔黄腻,脉弦滑。 检查:腰活动(-),左腹股沟中压痛(+)。左髋旋转受限(+),伸屈受限(-)。左股直肌轻度萎缩。 X摄片示:两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Ⅱ度。 辨证:气滞血瘀,痰瘀互阻。 诊断:股骨头无菌性坏死Ⅱ度。 治拟:益气化痰祛瘀,佐以祛风通络。 处方:炙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汉防己15g 生南星6g 青风藤15g 威灵仙12g 炙甘草5g 杜红花12g 大蜈蚣3条,14剂。 二诊:药后诸恙均缓,苔薄腻,脉弦滑。守原法调摄,加以健肾壮骨之品。 灸黄芪30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汉防己15g 川牛膝12g 威灵仙12g 骨碎补12g 补骨脂12g 威灵仙12g 炙甘草5g 28剂。 2月后,自觉两髋仅有轻痛,再守原法调摄。 按:该案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案例,施氏在首诊中,仍以调和气血,化痰逐瘀为主,而在诊后开始兼顾涵养肝肾。 案二十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案 邵××,男,10岁。 初诊:1994年12月24日。主诉:右髋疼痛、行走困难、跛行一年。1993年12月起感右髋疼痛、并逐渐加重,行走困难。同年12月底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,被诊断为“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”,并立即被施以减压术治疗。术后疼痛略缓解,三月后,疼痛又逐渐加重。一月前再度经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,证实右股骨头仍处于缺血坏死状态。现胃纳不适,便秘2~3日一行。检查:行走困难,呈跛行。右大腿肌肉萎缩明显。右髋扣击痛(++),右腹股沟中点压痛(++),右髋关节旋转试验(+),内收肌痉挛(+)。苔脉:苔薄白腻,脉细。 辨证:气滞血瘀、痰湿同结,生风化热,炽伤元阴而致肝肾亏虚。 治则:行气活血,祛风通络,健脾化湿,补益肝肾。 处方:炙黄芪30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杜红花9g 姜半夏9g 广陈皮5g 佛手片5g 生米仁12g 川牛膝9g 肉苁蓉12g 大蜈蚣2条 骨碎补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炙甘草5g 大红枣6只。处28剂,每日1剂。 二诊:1995年2月20日。右髋疼痛减轻,胃舒纳佳,大便通畅,日行一次,苔薄脉细,仍拟益气养血调中,补肝益肾养血。 处方:炙黄芪15g 全当归9g 赤芍、白芍(各)9g 川桂枝9g 汉防己12g 补骨脂12g 生地、熟地(各)9g 香谷芽9g 炙甘草5g。 以该方加减药味调摄一年后。再诊于1996年2月5日:复片示右股骨头缺血状态改变。故再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,调中益气、补益肝肾。 8月26日复片示:骨骺已愈合,仅有局限性低密度阴影,局部无压痛,旋转试验(-),再守上法调摄。 末诊:1997年12月1日。右髋疼痛缓解,行走正常。再度复片,提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愈。体格检查:右大腿肌肉较之健侧略细,内收肌痉挛(-),腹股沟中点压痛(-),髋扣击痛(-),髋关节旋转试验(-)。 按:小儿脏腑娇嫩,气血未充,为稚阳之体,易实易虚,若因先天不足,素体虚弱,髋关节受跌扑扭闪或活动过多,虚邪深入筋骨,寒凝于里,经脉受阻,而致气血凝滞,营卫不通,从而引起股骨头部失去正常的气血温煦和濡养。该病属中医“骨蚀”范畴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中曰:“虚邪之于身也深,寒与热相搏,久留而内著,……内伤骨为骨蚀”。故本案是由虚而致气滞血瘀、痰湿内结,郁久生风化热,耗伤元阴,加重肾亏之象。首诊时,施氏以黄芪、当归气血双补,当归、赤芍、红花、鸡血藤活血养血,陈皮、佛手行气消导,米仁、陈皮、半夏、佛手、白芍、甘草健中化痰利湿,牛膝、骨碎补、肉苁蓉、白芍补益肝肾,蜈蚣、鸡血藤祛风剔毒通络,甘草、大枣调中和诸药。施氏认为:该案中便秘,非腑实而致,而是肾虚阴亏液枯所为,故用肉苁蓉养阴增液,润肠通便。诸药共作行气活血、祛风通络、健脾化湿、补益肝肾之功。待“标症”缓解,则以调本为主,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,补中益元,缓固功效,二年后,病儿逐渐康复而未遗留诸残之症。 案二十一、足膝颈均有退变引起的疼痛 吴××,男,57岁。首诊:1997年11月20日。 左膝疼痛已10余年。颈痛,椎体不舒近6年。左膝疼痛10余年,偶有摔跤,下楼乏力。颈项不舒,疼痛已近6年,头晕失寐,大便日行2次。苔薄质紫脉沉细。检查:左髋活动(-),右膝屈伸(-),右外侧腘窝压痛(+),右脂肪垫压痛(++),右麦氏征(外侧):(+)。颈活动(-),颈椎压痛(+),咽部充血(++),HOFFMAN'S右(±)右(-)。 辨证:气血失和,肝肾不足,寒湿入络。 诊断:调和气血,补益肝肾,疏风通络。 治则:炙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全当归12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大川芎12g川桂枝9g 鹿角片12g 炙龟版12g 枸杞子12g 明天麻9g 羚羊角粉(先)0.3g 珠黄散(吞)0.3g 大玄参12g 汉防己12g 川牛膝12g 鸡血藤15g 淮山药12g 香谷芽12g 炙甘草5g 红枣10只,14剂。 二诊:1997年12月4日。药后诸恙均缓,原方14剂。 按:该案足、膝、颈均有退变的病例,施氏上下兼顾,方中除用调和气血,补养肝肾药味,而入羚羊角粉,珠黄散,意在消除诸症,水肿,活血中引入穿透,养肝中渗入平阳。 案二十二、治疗髁关节急性骨萎缩 王××,女,52岁。首诊:1997年8月21日。左踝关节外伤后内踝骨折四月。 左踝内踝骨折四月,局部仍肿胀疼痛,步行不利,曾于伤后二月,摄片示两踝及踝跖部呈萎缩性骨炎,骨折线模糊。经带已净,胃纳夜寐二便均可。面色少华。苔薄质红脉濡细。 检查:左内踝肿胀、压痛(++),行走困难。 辨证: 伤气血不和,经脉失隧,脾胃虚弱,瘀滞难消。 诊断:左踝骨折后急性骨萎缩。 治则:益气和营,健脾利湿。 处方:生黄芪30g 党参、丹参(各)12g 赤芍、白芍(各)12g 猪苓、茯苓(各)12g 生地、熟地(各)9g 大川芎12g 单桃仁9g 杜红花9g 川牛膝12g 鸡血藤12g 汉防己12g 炒白术9g 青皮、陈皮(各)5g 炙甘草5g 28剂。 二诊:1997年9月18日。诸恙均缓,再28剂巩固疗效。 按:该例为桃红四物汤为主,治疗髁关节急性骨萎缩(骨折后)收效的典作。 案二十三、强直性脊柱柱炎 陈××,男,70岁。首诊:1998年7月2日。 颈项强直,活动受限,周身疼痛已30余年。 患者一年前因左髋关节因股骨头骨折而置换人工髋关节。现颈项强直,活动受限,周身疼痛,吞咽梗阻欠利。 检查:颈活动受限(++),咽充血(++),HOFFMAN'S(-)X-ray摄片:遍身骨质疏松,增生。左髋人工髋关节。 MRI摄片:C5-6椎间盘突出,黄韧带钙化。 辨证:气血失调,痰湿中阻。 治拟:调和气血,逐瘀化湿。 诊断:颈椎病,骨质疏松症,强直性脊柱炎。 处方:生黄芪30g 京三棱30g 蓬莪术30g 板蓝根30g 重楼15g 露蜂房15 ,蛇六谷12g汉防己15g 鹿角片12g 猪苓、茯苓(各)15g 旋覆梗15g 炙甘草5g 生桃仁、熟桃仁(各)12g 潞党参30g 14剂。 二诊:1998年7月16日。诸恙略缓。苔黄腻,脉弦。 检查:MRI检查:证实为腰、颈椎强直性脊柱炎。 血验检查:HLA-B27(+)。 治拟:同上。 处方:生黄芪30g 京三棱30g 蓬莪术30g 板蓝根30g 露蜂房15g 汉防己15g 鹿角片12g 猪苓、赤苓(各)15g 生米仁、熟米仁(各)12g 潞党参30g 生南星6g 肉苁蓉18g生地、熟地(各)12g 六一散(包)30g 14剂。 14剂,诸恙均明显恢复。 按:该案为颈椎病、骨松症、髋关节置换术后,复杂病例,其痛仍为退变而称,施治抓住主要矛盾,特出调补气血,涵养脾肾,佐以化瘀祛痰,取得临床佳效。 案二十四、颅外伤 恢、复期 卢××,男,11岁。初诊:1998年1月6日。 3天前因外伤昏迷,急诊处理,9小时后方苏醒,记忆丧失。昨日开始记忆逐渐恢复。1月4日在校玩耍时,被同学推倒,头部着地后昏迷被送入医院急诊处理,头颅CT检查示顶叶皮层下积液5ml,收入神经外科病房,昏迷9小时后始醒,记忆丧失。经西药治疗3天后,病情稳定,记忆力逐渐恢复,家属要求中药治疗。现能辨认亲属,记忆未全恢复,智力差于伤前。 检:肌力Ⅲ +,病理反射(+),苔薄黄腻质偏紫,脉滑弦。 辨证:跌仆气滞,血瘀经络,痰瘀互阻。 诊断:颅外伤(恢复期) 治则:疏肝行气,活血通络,祛痰逐瘀。 处方:软柴胡9g 炙细辛4.5g 炙黄芪4.5g 制地龙9g 大川芎12g 赤芍、白芍(各)9g杜红花9g 单桃仁9g 广陈皮5g 川黄连3g 姜半夏9g 炙甘草5g 14剂。 14剂,诸恙均愈,记忆力,智力恢复如常。检查:肌力正常,病理反射(-)。CT复检积液吸收,呈正常头颅CT片。痊愈出院。 按:该病例是意外受伤,跌仆而致气滞血瘀,痰瘀互阻,客于经脉。是以柴胡细辛加减方化裁治之。方中以黄芪合桃仁四物汤健脾益气,活血祛瘀,柴胡、归尾疏肝养肝,细辛升散清阳,配之半夏,陈皮行气化痰;地龙疏风醒脑;黄连清心散瘀,共奏疏肝通络,清上降下,行气活血之功。 案二十五、慢性硬脑膜下血慢肿案 陈×,男,46岁。 初诊:1981年5月26日。主诉:外伤后头晕耳鸣,视物不清四月。患者于1981年1月下旬因乘车被人推倒,半月后又因骑车跌仆,头部两次震伤,以后即出现头晕头胀、目糊、耳鸣等症状,在外院服中西药无效。同年5月2日作CT检查,诊断为“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”。5月2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后,收入该院病房。检查: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,边界不清,生理凹陷消失,静脉扩张,伴出血。颅超中线波左向右移0.4厘米。舌苔薄质紫体胖,脉弦细。 辨证:颅脑震挫,由外及内,气血凝滞,恶血瘀内,久郁伤气而致气虚血伤。 治则:益气行气,补血活血 处方: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。每日1剂,共服28剂。 用药一周后,症状即逐渐减轻,视乳头水肿开始消退,颅超中线波移位减少;用药四周后,症状全部消失,颅超及眼底检查均正常。1981年7月5日CT复查,证实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全部消失,疾病痊愈。 按:施氏认为外伤必然导致内损,使气血失和,运行不畅。《灵枢·贼风篇》曰:“若有所堕坠,恶血在内而不去……则血气凝结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》亦云:“跌扑闪挫,卒然身受,由外及内,气血俱伤病也。”慢性硬膜下血肿,属于伤科头部的范畴,见证多系气虚血瘀、神萎肢软,头目晕眩而痛,胸闷纳呆,便秘或溏,舌象多为苔薄白质紫而胖,舌边有齿纹,脉弦细或滑,以往治疗该病,多用手术消除血肿,加中药益气化瘀法内服治疗,也常使用中药内服治疗。其常用处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“补阳还五汤”加减化裁而成,并遵王氏原旨,重用黄芪120克,其用量为其他活血药的20~40倍。动物实验中发现,运用足量黄芪可使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,用黄芪、当归、赤芍、红花、川芎、丹参、地鳖虫等活血药后,其吞噬率再略有提高。故重用黄芪仍是改处方用药中的特点。方中以当归、赤芍、红花、川芎、丹参、地鳖虫活血化瘀消徵,因丹参“走散有余,补益不足”,而配之黄芪,则可互作益气化瘀之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