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难经悬解》 一难 一难曰:十二经中,皆有动脉,独取寸口,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,何谓也?然:寸口者,脉之大会,手太阴之动脉也。 难,问难也。《难经》者,问难《黄帝内经》之义也。黄帝谘歧伯,作《素问》、《灵枢经》谓之《内经》。 十二经中,皆有动脉,手太阴脉动中府、云门、天府、侠白,手阳明脉动合谷、阳溪,手少阴脉动极泉、神门,手太阳脉动天窗,手厥阴脉动劳宫,手少阳脉动禾髎,足太阴脉动箕门、冲门,足阳明脉动大迎、人迎、气街、冲阳,足少阴脉动太溪、阴谷,足太阳脉动委中,足厥阴脉动太冲、五里、阴廉,足少阳脉动听会、颔厌。皆穴名。然,答语辞。寸口者,脉之大会,以肺主气,十二经之脉动,肺气鼓之也,故肺朝百脉,十二经脉,皆朝宗于肺。而大会于寸口。寸口者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,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语。故曰寸口。气口,即寸口也。寸口三部,鱼际为寸,太渊为关,经渠为尺,皆穴名。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。四十五难,脉会太渊,亦是此义。 人一呼脉行三寸,一吸脉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脉行六寸。人一日一夜,凡一万三千五百息,脉行五十度,周于身,漏水下百刻。营卫行阳二十五度,行阴亦二十五度,为一周也,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。寸口者,五脏六腑之所终始,故法取于寸口也。 《灵枢·五十营》:漏水下百刻,以分昼夜。人一呼脉再动,气行三寸,一吸脉亦再动,气行三寸,呼吸定息,气行六寸。十息,气行六尺。二百七十息,气行十六丈二尺,气行一周于身,下水二刻。二千七百息,气行十周于身,下水二十刻,一万三千五百息,气行五十营于身,水下百刻,凡行八百一十丈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:人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以传于肺,五脏六腑皆以受气,其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,营在脉中,卫在脉外,营周不休,五十而复大会。卫与营,俱行于阳二十五度,手足六阳。行于阴亦二十五度,手足六阴。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。会于手太阴之寸口。经脉一日五十周,今日平旦,始于手太阴之寸口,明日平旦,又会于手太阴之寸口,此五脏六腑之所终始,故法取于寸口也。 会寸口者,营气也,故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,但言营气。若卫气,则今日平旦,始于足太阳之睛明,明日平旦,又会于睛明,不会于寸口也。 二难 二难曰:脉有尺寸,何谓也?然:尺寸者,脉之大要会也。从关至尺是尺内,阴之所治也,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,阳之所治也。故分寸为尺,分尺为寸,故阴得尺中一寸,阳得寸内九分,尺寸始终,一寸九分,故曰尺寸也。 寸口者,脉之大要会,言是经脉中绝大之要会也。尺中主阴,寸口主阳,关上阴阳之中分也。分寸为尺者,分一尺之一寸为尺也,分尺为寸者,分一尺之九为寸也。阴得尺中之一寸,曰尺者,以一寸为一尺也,阳得寸内之九分,曰寸者,以一分为一寸也,其实尺寸始终,止得一寸九分而已。 三难 三难曰:脉有太过,有不及,有阴阳相乘,有覆有溢,有关有格,何谓也?然:关之前者,阳之动也,脉当见九分而浮。过者,法曰太过,减者,法曰不及。遂上鱼为溢,为外关内格,此阴乘之脉也。关以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。过者法曰太过,减者法曰不及。遂入尺为覆,为内关外格,此阳乘之脉也。故曰覆溢,是其真脏之脉,人不病而死也。 掌内手大指根丰肉曰鱼。关前为阳脉,当见九分而浮。遂上鱼为溢,此不止九分,而浮亦乖常,是阳脉之太过者,为外关内格,此阴乘阳位之脉也。关后为阴脉,当见一寸而沉。遂入尺为覆,此不止一寸,而沉亦殊恒,是阴脉之太过者,为内关外格,此阳乘阴位之脉也。外关内格者,阴格于内而阳关于外也。内关外格者,阳格于外而阴关于内也。溢者,如水之满溢也,覆者,如墙之倾覆也。真脏之脉,胃气绝也。义详《素问·玉机真脏》。《灵枢·终始》:人迎四盛,且大且数,名曰溢阳,溢阳为外格,外格不通,死不治。寸口四盛,且大且数,名曰溢阴,溢阴为内关,内关不通,死不治,义与此异。 四难 四难曰:脉有阴阳之法,何谓也?然:呼出心与肺,吸入肾与肝,呼吸之间,脾受谷味也,其脉在中。浮者阳也,沉者阴也,故曰阴阳也。 阳浮而阴沉,心肺为阳,故呼出者,心肺之气也,肾肝为阴,故吸入者,肾肝之气也。呼吸之间,不浮不沉,其应在脾,是脾之受谷味,而在中者也。 心肺俱浮,何以别之?然:浮而大散者,心也,浮而短涩者,肺也。肝肾俱沉,何以别之?然:牢而长者,肝也,按之而濡,举指来实者,肾也。脾主中州,故其脉在中。是阴阳之法也。 心肺俱浮,而心则大散,肺则短涩,是肺脉浮而微沉也。肝肾俱沉,而肾则濡实,肝则牢长,是肝脉沉而微浮也。 脉有一阴一阳,一阴二阳,一阴三阳,有一阳一阴,一阳二阴,一阳三阴,如此之言,寸口有六脉俱动耶?然:此言者,非有六脉俱动也,谓浮沉长短滑涩也。浮者阳也,滑者阳也,长者阳也,沉者阴也,短者阴也,涩者阴也。所谓一阴一阳者,谓脉来沉而滑也。一阴二阳者,谓脉来沉滑而长也。一阴三阳者,谓脉来浮滑而长,时一沉也。所谓一阳一阴者,谓脉来浮而涩也。一阳二阴者,谓脉来长而沉涩也。一阳三阴者,谓脉来沉涩而短,时一浮也。各以其经所在,名病逆顺也。 各以其经所在,名病逆顺,左寸候心,右寸候肺,两关候肝脾,两尺候肾也。 五难 五难曰:脉有轻重,何谓也?然:初持脉,如三菽之重,与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,如六菽之重,与血脉相得者,心部也,如九菽之重,与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,如十二菽之重,与筋平者,肝部也,按之至骨,举指来疾者,肾部也,故曰轻重也。 肺主皮,心主脉,脾主肉,肝主筋,肾主骨,故其脉各见其部。菽,豆也。 六难 六难曰:脉有阴盛阳虚,阳盛阴虚,何谓也?然:浮之损小,沉之实大,故曰阴盛阳虚,沉之损小,浮之实大,故曰阳盛阴虚,是阴阳虚实之意也。 阴位于里,其脉沉,阳位于表,其脉浮。 七难 七难曰:经言少阳之至,乍大乍小,乍短乍长,阳明之至,浮大而短,太阳之至,洪大而长,太阴之至,紧大而长,少阴之至,紧细而微,厥阴之至,沉短而敦,此六者,是平脉也?将病脉耶?然:皆王脉也。 经,《内经》。《素问·著至教论》:“太阳脉至,洪大以长,少阳脉至,乍数乍疏,乍短乍长,阳明脉至,浮大而短。旧误在平人气象论。王脉,脉之得令而气王也。 其气以何月?各王几日?然:冬至后,得甲子,少阳王,复得甲子,阳明王,复得甲子,太阳王,复得甲子,太阴王,复得甲子,少阴王,复得甲子,厥阴王。王各六十日,六六三百六十日,以成一岁,此三阴三阳之王时日大要也。 一岁三百六十日,六气分王,各六十日。冬至子半阳生,始得甲子,三阳当令,夏至午半阴生,始得甲子,三阴司气。日六竟而周甲,甲六复而终岁,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语。六气分王六甲,而终一岁,一定之数也。 八难 八难曰:寸口脉平而死者,何谓也?然: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,一名守邪之神。故气者,人之根本也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寸口脉平而死者,生气独绝于内也。 气根于水,肾间动气,是谓人身生气之原,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,一名守邪之神。此气者,人之根本,譬之树木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寸口脉平而人死者,水中生气独绝于内也。守邪之神,保固真气,捍御外邪也。 九难 九难曰:何以别知脏腑之病?然:数者腑也,迟者脏也,数则为热,迟则为寒,诸阳为热,诸阴为寒。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。 腑脉数,脏脉迟,数为热,迟为寒。 十难 十难曰:一脉十变者,何谓也?然: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。假令心脉急甚者,肝邪干心也,心脉微急者,胆邪干小肠也,心脉大甚者,心邪自干心也,心脉微大者,小肠邪自干小肠也,心脉缓甚者,脾邪干心也,心脉微缓者,胃邪干小肠也,心脉涩甚者,肺邪干心也,心脉微涩者,大肠邪干小肠也,心脉沉甚者,肾邪干心也,心脉微沉者,膀胱邪干小肠也。五脏各有刚柔邪,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。 一脉十变,义见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论》。五邪,五脏五腑之邪。刚柔,脏邪刚,腑邪柔。肝脉急,肝合胆,心脉大,心合小肠,脾脉缓,脾合胃,肺脉涩,肺合大肠,肾脉沉,肾合膀胱,刚则脉甚,柔则脉微。脏腑之邪各五,二五为十,故令一脉变为十也。此候小肠与心脉,即候心、小肠于左寸,肺、大肠于右寸之法也。 大小肠腑虽至浊,而其经自手走头,乃六阳中之至清者,故可候于两寸。后世庸愚,乃欲候二肠于两尺,狂妄极矣! 十一难 十一难曰: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,一脏无气者,何脏也?然:人吸者随阴入,呼者因阳出,今吸不能至肾,至肝而还,故知一脏无气者,肾气先尽也。 经,《灵枢》。五十营:五十动而不一代者,五脏皆受气,四十动一代者,一脏无气,三十动一代者,二脏无气,二十动一代者,三脏无气,十动一代者,四脏无气,不满十动一代者,五脏无气。人吸者随阴入,呼者因阳出,今吸不能至肾,至肝而还,则五十动中必见代止,故知一脏无气者,肾气先尽也。由肾而肝,由肝而脾,由脾而心,由心而肺,其次第也。 十二难 十二难曰: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,用针者反实其外,五脏脉已绝于外,用针者反实其内,内外之绝,何以别之?然:五脏脉已绝于内者,肾肝脉绝于内也,而医反补其心脉,五脏脉已绝于外者,心肺脉绝于外也,而医反补其肾肝。阳绝补阴,阴绝补阳,是谓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补有余。如此死者,医杀之耳。 经,《灵枢》。九针十二原:五脏之气已绝于内,而用针者反实其外,是谓重竭,重竭则必死,其死也静。五脏之气已绝于外,而用针者反实其内,是谓逆厥,逆厥则必死,其死也躁。肝肾为阴,心肺为阳,阳在外,阴在内,绝于内者,肾肝之气也,绝于外者,心肺之气也。 十三难 十三难曰: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,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,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,色之与脉,当参相应,为之奈何?然:五脏有五色,皆见于面,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。假令色青,其脉当弦而急,色赤,其脉浮大而散,色黄,其脉中缓而大,色白,其脉浮涩而短,色黑,其脉沉濡而滑。此所谓五色之与脉,当参相应也。 经,《灵枢》。邪气脏腑病形:色青者,其脉弦,赤者,其脉钩,黄者,其脉代,白者,其脉毛,黑者,其脉石。见其色而不得其脉,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,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。濡、软同。 脉数,尺之皮肤亦数,脉急,尺之皮肤亦急,脉缓,尺之皮肤亦缓,脉涩,尺之皮肤亦涩,脉滑,尺之皮肤亦滑。 此段,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文。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,当与寸口尺内相应,其不应者,病也。假令色青,其脉浮涩而短,若大而缓,为相胜,浮大而散,若小而滑,为相生也。经言知一为下工,知二为中工,知三为上工,上工者十全九,中工者十全八,下工者十全六,此之谓也。 肝木色青,浮涩而短,肺脉,胜肝者也,大而缓,脾脉,肝所胜也,浮大而散,心脉,肝所生也,小而滑,肾脉,生肝者也。经言知一为下工六语,亦邪气脏腑病形文。 十四难 十四难曰:脉有损至,何谓也?然:一呼再至曰平,三至曰离经,四至曰夺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绝,此至之脉也。何谓损?然:一呼一至曰离经,二呼一至曰夺精,三呼一至曰死,四呼一至曰绝命,此损之脉也。至脉从下上,损脉从上下也。 至脉从下上,自下而升也。损脉从上下,自上而降也。 损脉之为病奈何?然:一损损于皮毛,皮聚而毛落,二损损于血脉,血脉虚少,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,三损损于肌肉,肌肉消瘦,饮食不能为肌肤,四损损于筋,筋缓不能自收持,五损损于骨,骨痿不能起于床。反此者,至脉之病也。从上下者,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,从下上者,皮聚而毛落者死。 肺主皮毛,心主血脉,脾主肌肉,肝主筋,肾主骨,损脉从上下,骨痿不起者,自肺而之肾也,至脉从下上,皮聚毛落者,自肾而之肺也。 治损之法奈何?然:损其肺者,益其气,损其心者,调其营卫,损其脾者,调其饮食,适其寒温,损其肝者,缓其中,损其肾者,益其精,此治损之法也。 肝病者,木郁土贼,腹满里急,故宜缓其中。 脉有一呼再至,一吸再至,有一呼三至,一吸三至,有一呼四至,一吸四至,有一呼五至,一吸五至,有一呼六至,一吸六至,有一呼一至,一吸一至,有再呼一至,再吸一至。脉来如此,何以别知其病也? 损至之脉有轻重,则病亦不同,应有分别之法。 然:脉来一呼再至,一吸再至,不大不小曰平。一呼三至,一吸三至,为适得病,前大后小,即头痛目眩,前小后大,即胸满短气。一呼四至,一吸四至,病欲甚,脉洪大者苦烦满,沉细者腹中痛,滑者伤热,涩者,中雾露。一呼五至,一吸五至,其人当困,沉细夜加,浮大昼加,不大不小,虽困可治,其有大小者,为难治。一呼六至,一吸六至,为死脉也,沉细夜死,浮大昼死。 前谓寸,后谓尺,寸大尺小,浊气上逆,故头痛目眩,寸小尺大,清气下陷,肝脾不升,则肺胃不降,故胸满短气。脉洪大者,苦烦满,胆胃上逆而火升也。胆木化气相火。沉细者,腹中痛,肝脾下陷而木贼也。滑者,伤热,温气内郁而肝病也。涩者,中雾露,寒气外袭而肺病也。夜为阴,昼为阳,沉细阴盛故夜加,浮大阳盛故昼加,甚者则死也。 一呼一至,一吸一至,名曰损,人虽能行,犹当着床,所以然者,血气皆不足故也。再呼一至,再吸一至,名曰无魂,无魂者,当死也,人虽能行,名曰行尸。 无魂,魂绝而神败也。 上部有脉,下部无脉,其人当吐,不吐者死。上部无脉,下部有脉,虽困无能为害。所以然者,人之有尺,譬如树之有根,枝叶虽枯槁,根本将自生,脉有根本,人有元气,故知不死。 饮食不消,停蓄中脘,阳遏不降,故上部有脉,下部无脉,当吐之则愈。若非吐证,而见此脉者,是根本败竭,法主死也。 十五难 十五难曰:经言春脉弦,夏脉钩,秋脉毛,冬脉石,是王脉耶?将病脉也?然:弦、钩、毛、石者,四时之脉。春脉弦者,肝东方木也,万物始生,未有枝叶,故其脉之来,濡弱而长,故曰弦。夏脉钩者,心南方火也,万物之所茂,垂枝布叶,皆下曲如钩,故其脉之来,来疾去迟,故曰钩。秋脉毛者,肺西方金也,万物之所终,草木花叶,皆秋而落,其枝独在,若毫毛也,故其脉之来,轻虚以浮,故曰毛。冬脉石者,肾北方水也,万物之所藏也,极冬之时,水凝如石,故其脉之来,沉濡而滑,故曰石。此四时之脉也。 经,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。 如有变奈何?然:春脉弦,反者为病。何谓反?然:其气来实强,是谓太过,病在外,气来虚微,是谓不及,病在内。气来厌厌聂聂,如循榆叶曰平,益实而滑,如循长竿曰病,急而劲益强,如新张弓弦曰死。春脉微弦曰平,弦多胃气少曰病,但弦无胃气曰死,春以胃气为本。 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平肺脉来,厌厌聂聂,如落榆荚,曰肺平。 夏脉钩,反者为病,何谓反?然:气来实强,是谓太过,病在外,气来虚微,是谓不及,病在内。脉来累累如环,如循琅玕曰平,来而益数,如鸡举足曰病,前曲后居,如操带钩曰死。夏脉微钩曰平,钩多胃气少曰病,但钩无胃气曰死。夏以胃气为本。 平人气象论:实而益数,如鸡举足,曰脾病。 秋脉毛,反者为病。何谓反?然:其气来实强,是谓太过,病在外,气来虚微,是谓不及,病在内。其脉来蔼蔼如车盖,按之益大曰平,不上不下,如循鸡羽曰病,按之萧索,如风吹毛曰死。秋脉微毛曰平,毛多胃气少曰病,但毛无胃气曰死,秋以胃气为本。 仲景脉法,脉蔼蔼如车盖者,名曰阳结也。 冬脉石,反者为病。何谓反?然:气来实强,是谓太过,病在外,气来虚微,是谓不及,病在内。脉来上大下兑,濡滑如雀之喙曰平,啄啄连属,其中微曲曰病,来如解索,去如弹石曰死。冬脉微石曰平,石多胃气少曰病,但石无胃气曰死,冬以胃气为本。 平人气象论:锐坚如鸟之喙,曰脾死。喘喘连属,其中微曲,曰心病。 胃者,水谷之海,主禀四时,皆以胃气为本,是谓四时之变病,生死之要会也。脾者,中州也,其平和不可得见,衰乃见耳,来如雀之喙,如水之下漏,是脾衰之见也。 主禀四时,四时所禀也。此篇引玉机真脏、平人气象二论,而语微颠倒。 十六难 十六难曰:脉有三部九候,有阴阳,有轻重,有六十首,一脉变为四时,离圣久远,各自是其法,何以别之?然:是其病,有内外证。 三部九候,见十八难。阴阳,见四难。轻重,见五难。六十首,《素问·方盛衰论》:圣人持诊之道,先后阴阳而持之,奇恒之势,乃六十首,盖上古诊法也。一脉变为四时,即十五难春弦、夏钩、秋毛、冬石也。脉法不一,离圣久远,人各自是其法,何以别其是非长短也?是其病,有内外证,言凡病,但以内外之证验之,自得其真,不必拘拘于诸法也。 其病为之奈何?然:假令得肝脉,其外证善洁,面青,善怒,其内证脐左有动气,按之牢若痛,其病满闭,溲便难,四肢转筋。有是者,肝也,无是者,非也。 肝脉弦,其色青,其志怒,凡物稍不如意则怒生,是为善洁。其位在脐左,其主筋,其性疏泄。风木郁遏,疏泄不行,则腹满便闭,前后皆阻,四肢转筋也。 假令得心脉,其外证面赤,口干,善笑,其内证脐上有动气,按之牢若痛,其病烦心,心痛,掌中热而啘。有是者,心也,无是者,非也。 心脉钩,其色赤,其声笑,其位在脐上。啘,呕而无物,心烦作恶也。 假令得脾脉,其外证面黄,善噫,善思,善味,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,按之牢若痛,其病腹胀满,食不消,体重节痛,怠惰嗜卧,四肢不收。有是者,脾也,无是者,非也。 脾脉代,脾脉缓,随四时更代,弦、钩、毛、石之中而有缓象,是即脾脉,脾不主时也。其色黄,其志思,其主味,其位当脐,其主四肢。脾为太阴湿土,湿旺脾郁,不能消化水谷,则腹满食停,脾郁腹满,则胃气上逆,而生哕噫。体重节痛,湿流关节。怠惰嗜卧,脾土困倦,则欲卧眠。四肢不收也。 假令得肺脉,其外证面白,善嚏,悲愁不乐,欲哭,其内证脐右有动气,按之牢若痛,其病喘咳,洒淅寒热。有是者,肺也,无是者,非也。 肺脉毛,其色白,其窍鼻,肺气逆冲,出于鼻窍,则为嚏。其志悲,其声哭,其位在脐右,其藏气,肺气阻逆,则生喘咳。其主皮毛,皮毛感伤,则生寒热。洒淅,皮毛振悚。 假令得肾脉,其外证色黑,善恐欠,其内证脐下有动气,按之牢若痛,其病逆气,小腹急痛,泄而下重,足胫寒而逆。有是者,肾也,无是者,非也。 肾脉石,其色黑,其志恐,其性蛰藏。日暮阴隆,肾气上引,阳将蛰而未蛰,阴引而下,阳引而上,则为欠,欠者,开口呵气也。其位在脐下,木生于水,水寒不能生木,甲木上拔,则病逆气,乙木下冲,则小腹急痛,泄而下重。其主骨髓,骨髓失温,则足胫寒逆也。 十七难 十七难曰:经言病或有死,或有不治自愈,或连年月不已,其生死存亡,可切脉而知之耶?然:可尽知也。 经,《素问》脉要精微、平人气象诸论。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,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,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,死也。 肝窍于目,闭目不欲见人,肝木陷也,故当得肝脉,而反得肺脉者,死,金克木也。 病若开目而渴,心下牢者,脉当得紧实而数,而反得沉濡而微者,死也。 肝胆同气,开目而渴,心下牢者,胆木上逆也,故当得胆脉,而反得肾脉者,死,胆木化气于相火,水克火也。 病若吐血,复鼽衄血者,脉当沉细,而反浮大而牢者,死也。鼽,音求。 吐血、衄血,肺胃上逆,收气不行也,而反得心脉者,死,火克金也。 病若谵言妄语,身当有热,脉当洪大,而反手足厥冷,脉沉细微者,死也。 谵言妄语,心火上炎也,故身当有热,脉当洪大,而反得肾脉者,水克火也。水胜火熄而谵言者,神败也,是以死。 病若大腹而泄者,脉当微细而涩,反紧大而滑者,死也。 大腹而泄者,脾土湿陷而木贼也,微细而涩,肺脉也,而反得肝脉者,死,木克土也。 十八难 十八难曰:脉有三部,部有四经,手有太阴阳明,足有太阳少阴,为上下部,何谓也?然:手太阴阳明,金也,足少阴太阳,水也,金生水,水流下行而不能上,故在下部也。足厥阴少阳,木也,生手太阳少阴火,火炎上行而不能下,故为上部。手心主少阳火,生足太阴阳明土,土主中宫,故在中部也。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。 脉有三部,寸、关、尺也。部有四经,两寸,心、肺、二肠,两关,肝、胆、脾、胃,两尺,肾、膀胱、心主、三焦也。手太阴肺阳明大肠,金也,右寸。生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水,左尺。水流下行而不能上,故在下部。足厥阴肝少阳胆,木也,左关。其实肝脾见于左关,胆胃见于右关。生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火,左寸。火炎上行而不能下,故为上部。手心主包络少阳三焦,火也,右尺。生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土,右关。土主中宫,故在中部也。 脉有三部九候,各何所主之?然:三部者,寸、关、尺也。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上部法天,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,中部法人,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也,下部法地,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也。审而刺之者也。 《素问·三部九候》法与此不同。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,可切脉而知之耶?然:诊病在右胁有积聚,得肺脉结,脉结甚则疾甚,结微则积微。诊不得肺脉,而右胁有积气者,何也?然:肺脉虽不见,右手脉沉伏。其外痼疾同法耶?将异也?然:结者,脉来去时一止,无常数,名曰结也。伏者,脉行筋下也。浮者,脉在肉上行也。左右表里,法皆如此。假令脉结伏者,内无积聚,脉浮结者,外无痼疾,有积聚脉不结伏,有痼疾脉不浮结,而脉不应病,病不应脉,是为死病也。 脏病曰积,腑病曰聚。 十九难 十九难曰:脉有逆顺,男女有恒,而反者,何谓也?然:男子生于寅,寅为木,阳也,女子生于申,申为金,阴也,故男脉在关上,女脉在关下,是以男子尺脉恒弱,女子尺脉恒盛,是其常也。反者,男得女脉,女得男脉也。 男子生于寅,女子生于申,男一岁起丙寅,顺行二岁丁卯,以阳生于子,子至寅而三阳成也。女一岁起壬申,逆行二岁辛未,以阴生于午,午至申而三阴成也。命家起小运法。寅木生火,火炎上,故男脉在关上,申金生水,水流下,故女脉在关下,是以男子尺脉恒弱,寸脉恒盛,女子尺脉恒盛,寸脉恒弱,是其常也。反者,男得女脉,寸弱而尺盛也,女得男脉,尺弱而寸盛也。 其为病何如?然:男得女脉为不足,病在内,左得之,病在左,右得之,病在右,随脉言之也。女得男脉为太过,病在四肢,左得之,病在左,右得之,病在右,随脉言之,此之谓也。 男得女脉,以阳而变阴,故为不足。阴盛于内,故病在内。女得男脉,以阴而变阳,故为太过,阳盛于四肢,故病在四肢。 二十难 二十难曰:经言脉有伏匿,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?然:谓阴阳更相乘,更相伏也。脉居阴部,而反阳脉见者,为阳乘阴也,脉虽时沉涩而短,此谓阳中伏阴也,脉居阳部,而反阴脉见者,为阴乘阳也,脉虽时浮滑而长,此谓阴中伏阳也。 阳脉而见阴来,谓之阳中伏阴,阴脉而见阳来,谓之阴中伏阳。 重阳者狂,重阴者癫。脱阳者见鬼,脱阴者目盲。 重阳者狂,木火之阳旺也,重阴者癫,金水之阴旺也。心主喜,肝主怒,狂者木火有余,故多喜怒。肾主恐,肺主悲,癫者金水有余,故多悲恐。脱阳者阴旺,鬼,阴类也,故见之。肝窍于目,缘肝藏血,血舍魂,魂化神,魂神升发,而生光明,上开双窍,则为两目。阴者,阳之宅也,阴脱宅倾,神魂散亡,是以目盲。名曰脱阴,而实脱阴中之阳气也。 二十一难 二十一难曰: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,脉病形不病曰死,何谓也?然:人形病脉不病,非有不病者也,谓息数不应脉数也,此大法。 形病脉不病,非有不病,此以诊者息数不调,不应脉数也。 二十二难 二十二难曰:经言脉有是动,有所生病,一脉辄变为二病者,何也?然:经言是动者,气也,所生病者,血也。邪在气,气为是动,邪在血,血为所生病。 经,《录枢·经脉》也。 气主呴之,血主濡之,气留而不行者,为气先病也,血滞而不濡者,为血后病也,故先为是动,后所生也。 气留则血滞,故气先病而血后病。 二十三难 二十三难曰: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,可晓以不?然:手三阳之脉,从手至头,长五尺,五六合三丈。手三阴之脉,从手至胸中,长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,合二丈一尺。足三阳之脉,从足至头,长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,足三阴之脉,从足至胸,长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,合三丈九尺。人两足跷脉,从足至目,长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,合一丈五尺。督脉,任脉,各长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,合九尺。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,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。 此引《灵枢·脉度》文。 经脉十二,络脉十五,何始何穷也?然:经脉者,行血气,通阴阳,以荣于身者也。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,阳明注足阳明太阴,太阴注手少阴太阳,太阳注足太阳少阴,少阴注手心主少阳,少阳注足少阳厥阴,厥阴复还注手太阴。别络十五,皆因其原,如环无端,转相灌溉,朝于寸口、人迎,以处百病,而决死生也。 经脉十二相注之次,见《灵枢·经脉》。别络十五别走之道,见《灵枢·经别》,络脉之行,皆与经脉同原,而别交他经,如环无端,转相灌溉,而悉朝于寸口、人迎,人迎,足阳明动脉,在喉旁。以处百病,而决死生也。 经曰:明知终始,阴阳定矣,何谓也?然:知终始者,脉之纪也。寸口、人迎,阴阳之气,通于朝使,如环无端,故曰始也。终者,三阴三阳之脉绝,绝则死,死各有形,故曰终也。 《灵枢·终始》:凡刺之道,毕于终始,明知终始,五脏为纪,阴阳定矣。朝,朝宗也。使,使道也。即经隧也。三阴三阳之脉绝则死,死各有形,故曰终,是谓十二经终。详见《灵枢·终始》。亦载《素问·诊要经终》。 二十四难 二十四难曰: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,何以为候?可知其吉凶否?然。足少阴气绝,则骨枯。少阴者,冬脉也,伏行而温于骨髓。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,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,肉濡而却,故齿长而枯,发无润泽,无润泽者,骨先死,戊日笃,己日死。 肾主骨,其荣发。戊笃己死,土胜水也。 足太阴气绝,则脉不荣其口唇。口唇者,肌肉之本也。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,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,人中满则唇反,唇反则肉先死,甲日笃,乙日死。 脾主肉,其荣唇,甲笃乙死,木胜土也。人中满,旧讹作肉满,依《灵枢》改。 足厥阴气绝,则筋缩引卵与舌卷。厥阴者,肝脉也,肝者,筋之合也,筋者,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。故脉不荣即筋缩急,筋缩急即引卵与舌,故舌卷卵缩,此筋先死,庚日笃,辛日死。 肝主筋,聚于阴器而终于舌本,庚笃辛死,金胜木也。 手太阴气绝,则皮毛焦。太阴者,肺也,行气温于皮毛者也。气弗荣则皮毛焦,皮毛焦则津液去,津液去则皮节伤,皮节伤则皮枯毛折,毛折者则毛先死。丙日笃,丁日死。 肺主皮,其荣毛。丙笃丁死,火胜金也。 手少阴气绝,则脉不通,脉不通,则血不流,血不流,则色泽去,故面黑如黎,此血先死,壬日笃,癸日死。 心主脉,其荣色。壬笃癸死,水胜火也。 五阴气俱绝,则目眩转,转则目瞑。目瞑者,为失志,失志者,则志先死,志先死,则远一日半死矣。 五阴,五脏之阴也。五脏主藏五神,目瞑不见,神败光失也。 六阳气俱绝,则阴与阳相离,阴阳相离,则腠理泄,绝汗乃出,大如贯珠,转出不流,即气先死,旦占夕死,夕占旦死。 六阳,六腑之阳也。阳主外卫,阳亡表泄,故出绝汗。此篇全引《灵枢·病传》文,旧误在经脉中。而字句微异。其讹舛之甚者,依《灵枢》正之。 二十五难 二十五难曰:有十二经,五脏六腑十一耳,其一经,何等经也?然:一经者,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。心主与三焦为表里,俱有名而无形,故言经有十二也。 心主,手厥阴心包络也,与手少阳三焦为表里。 二十六难 二十六难曰:三焦何禀何主?何始何终?其治常在何许?可晓以不?然:三焦者,水谷之道路,气之所终始也。上焦者,在心下,下膈,当胃上口,主内而不出,其治在膻中,玉堂下一寸六分,直两乳间陷者是。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谷,其治在脐旁。下焦者,在脐下,当膀胱上口,主分别清浊,出而不内,以传导也,其治在脐下一寸。故名曰三焦,其府在气街。 膻中者,《素问·十二脏相使》: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,《灵枢·胀论》:膻中者,心主之宫城也,膻中即心包所在。玉堂,任脉穴,气街,足阳明穴,其府在气街,府,气府也,《素问·气府论》:经络腧穴,气之府也。气街,气之道路也,《灵枢·标本》:胸气有街。腹气有街,头气有街,胫气有街。盖气之所聚会曰府,气之所通达曰街。足阳明,脏腑之原,多血多气,故独有气街之名。三焦下腧,并足太阳之经,下行胸中,出于委阳,见《灵枢·本输》,路由阳明之气街,在毛际两旁。是亦三焦之气府也。三焦之经,为手少阳三焦相火,生脾胃而化水谷,全赖乎此。故上焦主受纳饮食,中焦主腐化水谷,下焦主传输便溺,所谓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十二脏相使语。缘其火足土燥,蒸水化气,气降水生,注于膀胱,而后水道能出也。 二十七难 二十七难曰:经有十二,络有十五,余三络者,是何等络也?然:有阳络,有阴络,有脾之大络。阳络者,阳跷之络也,阴络者,阴跷之络也,故络有十五焉。 十五络,见《灵枢·经别》。本以督脉之别、任脉之别与脾之大络,合为十五,不数阴阳二跷,与此不同。 二十八难 二十八难曰:脉有奇经八脉者,不拘于十二经,何谓也?然:有阳维,有阴维,有阳跷,有阴跷,有冲,有督,有任,有带之脉。凡此八脉者,皆不拘于经,故曰奇经八脉也。 不拘于经,不与经脉同行也。 经有十二,络有十五,凡二十七气,相随上下,何独不拘于经也?然:圣人图设沟渠,通利水道,以备不然。天雨下降,沟渠满溢,当此之时,霶霈妄行,圣人不能复图也,此络脉满溢,诸经不能复拘也。 十二经脉,各有疆界,自经脉而入奇经,则经脉不能复拘。譬之天雨下降,沟渠满溢,霶霈妄行,不拘井田分画之旧制也。 二十九难 二十九难曰:其奇经八脉者,既不拘于十二经,皆何起何经也?然:督脉者,起于下极之腧,并于脊里,上至风府,入属于脑。 下极,篡后之屏翳穴,即会阴也。督行于背,自脊里而上风府,督脉穴名。入于脑中。 任脉者,起于中极之下,以上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咽喉,上颐,循面,入目,络舌。 中极,任脉穴名。任行于腹,自腹里而上关元,任脉穴名。升于头上。 冲脉者,起于气冲,并足阳明之经,挟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 并足阳明之经,《素问·经络论》作少阴之经。旧本误在骨空论。按,冲脉起于足阳明之气冲,上会横骨、大赫等十一穴,皆足少阴经也。 带脉起于季胁,回身一周。 回,绕也。 阳跷脉者,起于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风池也。 阳跷,足太阳之别,起于足太阳之申脉,循外踝上行,入于足少阳之风池也。 阴跷脉者,亦起于跟中,循内踝上行,至咽喉,交贯冲脉。 阴跷,足少阴之别,起于足少阴之照海,循内踝,上至咽喉,而交冲脉。 阳维、阴维者,维络于身,故阳维起于诸阳会,阴维起于诸阴交也。 阳维、阴维,维络于身,阳维主一身之表,起于诸阳会,足太阳之金门也,阴维主一身之里,起于诸阴交,足少阴之筑宾也。 比于圣人,图设沟渠,沟渠满溢,流于深湖,故圣人不能拘通也。而人脉隆盛,入于八脉,而不环周,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,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。其受邪气,蓄则肿热,砭射之也。 八脉者,十二经之络脉也。经脉隆盛,入于八脉,则溢蓄于外,不能灌溉诸经,故经脉不能拘之。其受邪气感袭,则表阳蓄积,而生肿热,宜以砭石泻之也。 三十难 三十难曰:奇经之为病何如?然:阴跷为病,阳缓而阴急。阳跷为病,阴缓而阳急。冲之为病,逆气而里急。督之为病,脊强而厥。任之为病,其内苦结,男子七疝,女子瘕聚。带之为病,腹满,腰溶溶如坐水中。阳维为病苦寒热。阴维为病苦心痛。阳维维于阳,阴维维于阴,阴阳不能自相维,则怅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。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。 阴跷行于骽里,病则外缓而内急。阳跷行于骽外,病则内缓而外急。冲行于身前,病则经气上冲,逆气而里急。督则行于身后,病则经脉失荣,脊强而身厥。任为诸阴之宗,阳根下潜,蛰藏于此,阳泄根拔,寒凝气结,男子则为七疝,女子则为瘕聚。带脉环腰如带,横束诸经,病则带脉不束,腹满,腰冷溶溶,若坐水中。阳维主一身之表,病则表伤而苦寒热。阴维主一身之里,病则里伤而苦心痛。盖阳维维于诸阳,阴维维于诸阴,若阴阳不能自相维,则怅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,表里渫越,丧其保障故也。 三十一难 三十一难曰:营气之行,常与卫气相随不?然:经言人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以传于肺,五脏六腑皆以受气,其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,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营周不休,五十而复大会,阴阳相贯,如环无端,故知营卫相随也。 此引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文。营自平旦起于手太阴之气口,五十度而复会于气口,卫气自平旦起于足太阳之睛明,五十度而复会于睛明,本不同道,曰相随者,言其并行于经中也。若宗气,则与营气相随耳。胸中大气曰宗气。义详《灵枢》营气、卫气诸篇。 三十二难 三十二难曰:五脏俱等,而心肺俱在膈上者,何也?然:心者血,肺者气,血为营,气为卫,相随上下,谓之营卫,通行经络,营周于外,故令心肺在膈上也。 在脏腑曰气血,在经络曰营卫。 三十三难 三十三难曰:肝青象木,肺白象金,肝得水而沉,木得水而浮,肺得水而浮,金得水而沉,其义何也?然:夫肝者,非为纯木也。乙,角也,庚之柔,大言阴与阳,小言夫与妇,释其微阳,而吸其微阴之气,其意乐金,又行阴道多,故令肝得水而沉也。肺者,非为纯金也。辛,商也,丙之柔,大言阴与阳,小言夫与妇,释其微阴,婚而就火,其意乐火,又行阳道多,故令肺得水而浮也。肺热而复沉,肝热而复浮者,何也?故知辛当归庚,乙当归甲也。 乙与庚合,其意乐金,又自水位上升,是行于阴道多也,故肝得水沉。辛与丙合,其意乐火,又自火位下降,是行于阳道多也,故肺得水浮。及至肺热而复沉,肝热而复浮,则是辛金终当归庚,乙木终当归甲也。 三十四难 三十四难曰:五脏各有声、色、臭、味,皆可晓知以不?然:十变言肝色青,其臭臊,其味酸,其声呼,其液泣,心色赤,其臭焦,其味苦,其声言,其液汗,脾色黄,其臭香,其味甘,其声歌,其液涎,肺色白,其臭腥,其味辛,其声哭,其液涕,肾色黑,其臭腐,其味咸,其声呻,其液唾,是五脏声色臭味也。 肝主五色,心主五臭,脾主五味,肺主五声,肾主五液。 五脏有七神,各何所主也?然:脏者,人之神气所舍藏也,故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与智,肾藏精与志也。 魂魄神意智精志,是谓七神。 三十五难 三十五难曰:五脏各有所腑,皆相近,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,何谓也?然:经言心营肺卫,通行阳气,故居在上,大肠、小肠,传阴气而下,故居在下,所以相去而远也。 心肺行其精华,故居于上,二肠传其糟粕,故居于下,因而相去之远也。 又谓,腑者,皆阳也,清净之处,今大肠小肠,胃与膀胱皆受不净,其义何也?然:诸腑者,谓是非也。经言小肠者,受盛之腑也。大肠者,传泻行道之腑也。胆者,清净之腑也。胃者,水谷之腑,膀胱者,津液之腑。一腑犹无两名,故知非也。小肠者,心之腑,大肠者,肺之腑,胃者,脾之腑,胆者,肝之腑,膀胱者,肾之腑。小肠为赤肠,大肠为白肠,胆者为青肠,胃者为黄肠,膀胱者为黑肠,下焦所治也。 谓是非也,谓其如是则非也。经,《素问·十二脏相使》。王冰改为灵兰秘典。据《内经》所言,清净之腑,唯有胆也。其余皆受水谷,而传渣滓,何得清净!一腑并无两名,经之所言,即今之所称,故知此谓非也。盖腑者,五脏之府库也。诸腑皆谓之肠,是肠则传导糟粕而下,悉属下焦所治,下为浊阴,故受不净也。 三十六难 三十六难曰:脏各有一耳,肾独有两者,何也?然:肾两者,非皆肾也,其左者为肾,右者为命门。命门者,诸精神之所舍,原气之所系也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故知肾有一也。 火降于右,水升于左,故左者为肾,右者为命门。命门者,神根干此,精藏于中,是一身原气之所系也。男子以之藏精,女子以之系胞,《素问·腹中论》胞络者,系于肾是也。 三十七难 三十七难曰:脏唯有五,腑独有六者,何也?然:所以腑有六者,谓三焦也。有原气之别焉,主持诸气,有名而无形,其经属手少阳,此外腑也,故言腑有六焉。 肾为原气之正,三焦为原气之别。外腑,谓在诸腑之外也。按,《灵枢·本脏》曰三焦膀胱厚,三焦膀胱薄,是有形也,与此不同。 三十八难 三十八难曰:经言腑有五,脏有六者,何也?然:六腑者,止有五腑也。然五脏亦有六脏者,谓肾有两脏也,其左为肾,右为命门。命门者,谓精神之所舍也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其气与肾通,故言脏有六也。腑有五者,何也?然:五脏各一腑,三焦亦是一腑,然不属于五脏,故言腑有五焉。 其气与肾通,命门之阳气通于肾也。 三十九难 三十九难曰:肝独有两叶,以何应也?然:肝者,东方木也,木者,春也,万物之始生,其尚幼小,意无所亲,去太阴尚近,离太阳尚远,犹有两心,故令有两叶,亦应木叶也。 心为阳中之太阳,肾为阴中之太阴。见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。 四十难 四十难曰:经言肝主色,心主臭,脾主味,肺主声,肾主液。鼻者肺之候,而反知香臭,耳者肾之候,而反闻声,其意何也?然:肺者,西方金也,金生于己,己者南方火,火者心,心主臭,故令鼻知香臭。肾者,北方水也,水生于申,申者西方金,金者肺,肺主声,故令耳闻声。 心主臭,火也,肺金开窍于鼻,而内有己火,故能知臭。肺主声,金也,肾水开窍于耳,而内有申金,故能闻声。 四十一难 四十一难曰:五脏之气,于何发起?通于何许?可晓以不?然:五脏者,尝内阅于上七窍也,故肺气通于鼻,鼻和则知香臭矣,肝气通于目,目和则知黑白矣,脾气通于口,口和则知谷味矣,心气通于舌,舌和则知五味矣,肾气通于耳,耳和则知五音矣。五脏不和,则七窍不通,六腑不和,则留结为聚。 尝内阅于上七窍也,旧讹作当上阅于九窍也,以《灵枢》改正之。张洁古认真,九窍添三焦之气通于喉,喉和则声鸣矣二句,谬妄不通。 经言气独行于五脏,不荣于六腑者,何也?然:夫气之行,如水之流,不得息也,故阴脉荣于五脏,阳脉荣于六腑,如环无端,莫知其纪,终而复始。其流溢之气,内温于脏腑,外濡于腠理。 其流溢之气,旧讹作而不覆溢人气,依《灵枢》正之。 邪在六腑,则阳脉不和,阳脉不和则气留之,气留之则阳脉盛矣。邪在五脏,则阴脉不和,阴脉不和则血留之,血留之则阴脉盛矣。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得相荣也,故曰格。阳气太盛,则阴气不得相荣也,故曰关。阴阳俱盛,不得相荣也,故曰关格,关格者,不得尽其命而死矣。 气无独行而不相荣者,其不相荣者,邪客之也。阴盛格阳于外,曰格,阳盛关阴于内,曰关。 此篇全引《灵枢·脉度》文。 四十二难 四十二难曰:人肠胃长短,受水谷多少,各几何?然:唇至齿,长九分,口广二寸半。齿以后至会厌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舌重十两,长七寸,广二寸半。咽门重十两,广二寸半,至胃长一尺六寸。喉咙重十二两,广二寸,长一尺二寸,九节。胃重二斤十四两,纡曲屈伸,长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径五寸,容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小肠重二斤十四两,长三丈二尺,广二寸半,径八分分之少半,左回叠积十六曲,容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大肠重二斤十二两,长二丈一尺,广四寸,径一寸半,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,盛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肛门重十二两,大八寸,径二寸大半,长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膀胱重九两二铢,纵广九寸,受溺九升八合。此肠胃长短,受水谷之数也。 会厌在喉咙上,所以分司气管食管之开阖者。肛门,谓广肠下至肛门,即直肠也。 此引《灵枢·肠胃》文。 肝重四斤四两,左三叶,右四叶,凡七叶,主藏魂。心重十二两,中有七孔三毛,盛精汁三合,主藏神。脾重二斤三两,扁广三寸,长五寸,有散膏半斤,主裹血,温五脏,主藏意。肺重三斤三两,六叶两耳,凡八叶,主藏魄。肾有两枚,重一斤二两,主藏志。胆在肝之短叶间,重三两二铢,盛精汁三合。 魂、神、意、魄、精,是谓五神。 四十三难 四十三难曰:人不食饮者,七日而死,何也?然:胃大一尺五寸,径五寸,长二尺六寸,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,其中长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小肠大二寸半,径八分分之少半,长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。回肠大四寸,径一寸半,长二丈一尺,受谷一斗,水七升半。广肠大八寸,径二寸半,长二尺八寸,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。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,合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八分合之一。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。此段旧误在四十二难中。依《灵枢》正之。人胃中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平人日再至圊,一行二升半,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,而水谷尽矣,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,水谷津液俱尽,即死矣。 此篇全引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文。 四十四难 四十四难曰:七冲门何在?然:唇为飞门,齿为户门,会厌为吸门,胃为贲门,太仓下口为幽门,大肠小肠会为阑门,下极为魄门,故曰七冲门也。 冲,要也。贲与奔同,胃之上口,水谷下奔之路也。太仓,胃也。幽门,胃之下口,即小肠上口。阑门,小肠下口,即大肠上口。下极,谓会阴穴,在前后二阴之间,会阴之后,即魄门,二十九难督脉起于下极之腧,即此。 四十五难 四十五难曰:经言八会者,何也?然:腑会太仓,脏会季胁,筋会阳陵泉,髓会绝骨,血会膈俞,骨会大杼,脉会太渊,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。热病在内者,取其会之气穴也。 太仓,胃也,地当任脉之中脘,胃为六腑之长,故腑会于此,季胁,足厥阴之章门,脾之募也,脾为五脏之长,故脏会于此。阳陵泉,足少阳穴,肝胆主筋,故筋会于此。绝骨,外踝上光骨,当足少阳之悬钟。膈俞,足太阳穴。大杼,亦足太阳穴,在大椎上。太渊,手太阴穴,三焦,上焦地在外一筋直两乳之内,当任脉之膻中,宗气在此,三焦之上原也。热病在内者,取其所会之气穴,以泻其热也。 四十六难 四十六难曰:老人卧而不寐,少壮寐而不寤者,何也?然:经言少壮者,血气盛,肌肉滑,气道通,营卫之行,不失其常,故昼日精,夜不寤。老人血气衰,肌肉不滑,营卫之道涩,故昼日不能精,夜不能寐也,故知老人不能寐也。 《灵枢·营卫生会篇》。 四十七难 四十七难曰:人面独能耐寒者,何也?然:人头者,诸阳之会也,诸阴脉皆至颈、胸中而还,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,故令面耐寒也。 此难,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篇》其面不衣一段。足之三阴,自足走胸,其上者,至颈而止。手之三阴,自胸走手,手少阴,上挟咽。手之三阳,自手走头,足之三阳,自头走足,惟手足三阳,皆上至头,是诸阳之所会也。 四十八难 四十八难曰:人有三虚三实,何谓也?然:有脉之虚实,有病之虚实,有诊之虚实也。脉之虚实者,濡者为虚,紧牢者为实。病之虚实者,出者为虚,入者为实,言者为虚,不言者为实,缓者为虚,急者为实。诊之虚实者,濡者为虚,牢者为实,痒者为虚,痛者为实,外痛内快,则为外实内虚,内痛外快,为内实外虚。 自内而外出者为虚,内先损伤也。自外而内入者为实,外先感袭也。缓者,气松缓也。急者,气迫急也。 四十九难 四十九难曰:有正经自病,有五邪所伤,何以别之?然,忧愁思虑则伤心,形寒饮冷则伤肺,恚怒气逆,上而不下则伤肝,饮食劳倦则伤脾,久坐湿地,强力入水则伤肾,是正经自病也。 久坐湿地,则湿土贼水,强力汗出入水,水入汗孔化湿,亦能贼水,故皆伤肾。 何谓五邪?然:有中风,有伤暑,有饮食劳倦,有伤寒,有中湿,此之谓五邪。 五邪,皆自外至者。 假令心病,何以知中风得之?然:其色当赤。何以言之?肝主色,自入为青,入心为赤,入脾为黄,入肺为白,入肾为黑,肝为心邪,故知当赤色也。其病身热,胁下满痛,其脉浮大而弦。 肝脉行于两胁。心脉浮大,肝脉弦。 何以知伤暑得之?然:当恶臭。何以言之?心主臭,自入为焦臭,入脾为香臭,入肺为腥臭,入肾为腐臭,入肝为臊臭,故知心病伤暑得之,当恶臭也。其病身热而烦,心痛,其脉浮大而散。 心脉浮大而散。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?然:当喜苦味也。虚为不欲食,实为欲食。何以言之?脾主味,自入为甘,入肺为辛,入肾为咸,入肝为酸,入心为苦,故知脾邪入心,为喜苦味也。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,四肢不收,其脉浮大而缓。 土湿则体重。脾倦则嗜卧。中气不运,四肢失禀,则纵缓不收。脾脉缓。 何以知伤寒得之?然:当谵言妄语。何以言之?肺主声,自入为哭,入肾为呻,入肝为呼,人心为言,入脾为歌,故知肺邪入心,为谵言妄语也。其病身热,洒洒恶寒,甚则喘咳,其脉浮大而涩。 肺脉涩。 何以知中湿得之?然:当喜汗出不可止。何以言之?肾主液,自入为唾,入肝为泣,入心为汗,入脾为涎,入肺为涕,故知肾邪入心,为汗出不可止也。其病身热,小腹痛,足胫寒而逆,其脉沉濡而大。此五邪之法也。 肾脉沉濡。 五十难 五十难曰:病有虚邪,有实邪,有贼邪,有微邪,有正邪,何以别之?然:从后来者为虚邪,从前来者为实邪,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,从所胜来者为微邪,自病为正邪。何以言之?假令心病,中风得之为虚邪,伤暑得之为正邪,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,伤寒得之为微邪,中湿得之为贼邪。 心为火,假令心病,中风木邪,火所由生也,是自后来。伤暑火邪,是为自病。饮食劳倦土邪,火之所由生也,是从前来。伤寒金邪,是从所胜来。中湿水邪,是从所不胜来也。 五十一难 五十一难曰:病有欲得温者,有欲得寒者,有欲见人者,有不欲见人者,而各不同,病在何脏腑也?然:病欲得寒,而欲见人者,病在腑也。病欲得温,而不欲见人者,病在脏也。何以言之?腑者阳也,阳病欲得寒,又欲见人,脏者阴也,阴病欲得温,又欲闭户独处,恶闻人声,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。 阳病热,阴病寒,阳病动,阴病静,其性然也。 五十二难 五十二难曰:腑脏发病,根本等不?然:不等也。其不等奈何?脏病者,止而不移,其病不离其处,腑病者,仿佛贲响,上下流行,居处无常,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。 仿佛者,游移无定之象。贲响,贲走而鸣转也。 五十三难 五十三难曰:病有积,有聚,何以别之?然:积者,阴气也,聚者,阳气也,故阴沉而伏,阳浮而动。气之所积名曰积,气之所聚名曰聚,积者五脏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。积者,阴气也,其发有常处,其痛不离其部,上下有所终始,左右有所穷处,聚者,阳气也,其始发无根本,上下无所留止,其痛无常处,故以是别知积聚也。 此申明上章之义。 五十四难 五十四难曰:五脏之积,各有名乎?以何月何日得之?然:肝之积,名曰肥气,在左胁下,如覆杯,有头足,久不愈,令人发咳逆,痎疟,连岁不已,以季夏戊己日得之。何以言之?肺病传肝,肝当传脾,脾季夏适王,王者不受邪,肝复欲还肺,肺不肯受,故留结为积,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。 肝位在左胁,肝胆同气,咳逆,胆火逆刑肺金也。痎疟,胆火闭于重阴之中,鼓动欲出,而阴邪外束,故生寒栗,及其郁蒸透发,则寒变而为热也。 心之积,名曰伏梁,起脐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病烦心,以秋庚辛日得之。何以言之?肾病传心,心当传肺,肺秋适王,王者不受邪,心复欲还肾,肾不肯受,故留结为积,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。 心位在脐上。 脾之积,名曰痞气,在胃脘,覆大如盘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发黄疸,饮食不为肌肤,以冬壬癸日得之。何以言之?肝病传脾,脾当传肾,肾以冬适王,王者不受邪,脾复欲还肝,肝不肯受,故留结为积,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。 脾位在中脘。 肺之积,名曰息贲,在右胁下,覆大如杯,久不已,令人洒淅寒热,喘咳,发肺壅,以春甲乙日得之。何以言之?心病传肺,肺当传肝,肝以春适王,王者不受邪,肺复欲还心,心不肯受,故留结为积,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。 肺位在右胁。息贲,喘息奔逆也。 肾之积,名曰贲豚,发于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状,或上或下无时,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少气,以夏丙丁日得之。何以言之?脾病传肾,肾当传心,心以夏适王,王者不受邪,肾复欲还脾,脾不肯受,故留结为积,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。此五积之要法也。 肾位在少腹,贲豚发作,状如豚奔,上至心下,痛苦欲死,故日贲豚。 五十五难 五十五难曰:经言七传者死,间脏者生,何谓也?然:七传者,传其所胜也。间脏者,传其子也。何以言之?假令心病传肺,肺传肝,肝传脾,脾传肾,肾传心,一脏不再伤,故言七传者死也。间脏者,传其所生也。假令心病传脾,脾传肺,肺传肾,肾传肝,肝传心,是子母相传,周而复始,如环无端,故言生也。 间脏者,不传所胜,隔二脏而传其所生也。 五十六难 五十六难曰:脏病难治,腑病易治,何谓也?然:脏病所以难治者,传其所胜也,腑病易治者,传其子也,与七传、间脏同法也。 脏病之难治者,传其所胜也,腑病之易治者,传其所生也。脏病深,故传所胜,腑病浅,故传所生。盖平人无病,皆传所生,腑病轻微,未至乖常失度,彼此克贼,故传其所生,与平人相同也。 五十七难 五十七难曰:泄凡有几?皆有名不?然:泄凡有五,其名不同,有胃泄,有脾泄,有大肠泄,有小肠泄,有大瘕泄,名曰后重。胃泄者,饮食不化,色黄。脾泄者,腹胀满,泄注,食即呕吐逆。大肠泄者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肠鸣切痛。小肠泄者,溲而便脓血,少腹痛。大瘕泄者,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便,茎中痛。此五泄之法也。 胃泄者,甲木之克戊土也。胃以受盛为职,乘以甲木之邪,胃腑郁迫,水谷莫容,则生吐泄。伤寒阳明少阳之泄,皆此证也。脾泄者,乙木之贼己土也。脾土湿寒,不能蒸水化气,水谷并下,脾湿愈滋,土陷木遏,肝气不达,风木冲决,开其后窍,则生泄注。内伤之泄,皆此证也。食则呕吐逆者,脾陷则胃逆也。大肠泄者,金敛而木不泄也。乙木陷于大肠,上达无路,欲冲后窍而出,而大肠敛之,不得畅泄,故窘迫欲后,肠鸣而痛切也。大便白者,金色也。小肠泄者,寒水郁其丙火也。小肠以丙火而化寒水,水寒生泄,不过大便溏注而已,不作脓血也。病则丙火不化寒水,郁于湿土之中,丙火不化寒水,因于土湿。内热淫蒸,脓血腐化。寒水绝其上源,故溲溺淋涩。风木郁冲,故小腹痛作也。大瘕泄者,水土之郁陷也。水土湿寒,阴气凝结,瘕块累生。乙木不得温升,陷冲后窍,而疏泄失政,未能顺下,故溲便频数,里急后重,而粪溺艰涩不利也。 泄虽有五,唯胃泄为胆胃病,其四皆脾肝之证,而癸水之寒,乃其根本也。 五十八难 五十八难曰:伤寒有几?其脉有变不?然:伤寒有五,有中风,有伤寒,有湿温,有热病,有温病,其所苦各不同。 中风,风伤卫也,伤寒,寒伤营也,详仲景《伤寒》。湿温,中湿而发热者也。热病,暑病也,即仲景暍病。温病,春月而病感者也。《素问》热病,即温病之发于夏月者,评热病论:先夏至者为病温,后夏至者为病暑是也。与此不同。 中风之脉,阳浮而滑,阴濡而弱。湿温之脉,阳濡而弱,阴小而急。伤寒之脉,阴阳俱甚而紧涩。热病之脉,阴阳俱浮,浮之而滑,沉之散涩。温病之脉,行在诸经,不知何经之动也,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。 温病各经不同,行在于诸经之中,不知何经之动也,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。温病不过六经,而经随日传,六日而尽,须逐日诊之,难以预定也。温病一日太阳,二日阳明,三日少阳,四日太阴,五日少阴,六日厥阴。法详《素问·热论》 伤寒有汗出而愈,下之而死者,有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者,何也?然:阳虚阴盛,汗出而愈,下之即死,阳盛阴虚,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。 阳虚阴盛,下则亡阳,故可汗愈,阳盛阴虚,汗则亡阴,故可下愈。 寒热之病,候之如何也?然:皮寒热者,皮不可近席,毛发焦,鼻槁,不得汗。肌寒热者,皮肤痛,唇舌槁,无汗。骨寒热者,病无所安,汗注不休,齿本槁痛。 此段引《灵枢·寒热病》文。 五十九难 五十九难曰:狂癫之病,何以别之?然:狂之始发,少卧而不饥,自高贤也,自辩智也,自贵倨也,妄笑好歌乐,妄行不休是也。癫病始发,意不乐,直视僵仆,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。 此引《灵枢·癫狂》文。 六十难 六十难曰:头心之病,有厥痛,有真痛,何谓也?然:手三阳之脉,受风寒,伏留而不去者,则名厥头痛,入连在脑者,名真头痛。其五脏相干,名厥心痛,其痛甚,但在心,手足清者,即名真心痛。其真心痛者,旦发夕死,夕发旦死。 此难《灵枢·厥病》厥病真头痛,头痛甚,脑尽痛,手足寒至节,死不治。 六十一难 六十一难曰: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,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而知之谓之巧,何谓也?然:望而知之者,望见其五色,以知其病。闻而知之者,闻其五音,以别其病。问而知之者,问其所欲五味,以知其病所起所在。切脉而知之者,诊其寸口,视其虚实,以知病在何脏腑也。经言以外知之曰圣,以内知之曰神,此之谓也。 以外知之,验其外而知之也。以内知之,洞其内而知之也。 六十二难 六十二难曰:脏井荥有五,腑独有六者,何谓也?然:腑者阳也,三焦行于诸阳,故置一腧,名曰原,所以腑有六者,亦与三焦共一气也。 五脏五腧,井、荥、俞、经、合也,六腑六腧,井、荥、俞、原、经、合也,详见《灵枢·本输》。腑有六腧者,以五腑之外,又有三焦一腑,故多置一原穴以配之,此亦与三焦共一气也。 六十三难 六十三难曰: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,皆以井为始者,何谓也?然:井者,东方木也,万物之始生,故蚑行喘息,蜎飞蠕动,当生之物,莫不以春生,故岁数始于春,日数始于甲,故以井为始也。 荥合以井为始,义详《灵枢·本输》。蚑行喘息,蜎飞蠕动,谓行息飞动,一切诸虫也。 六十四难 六十四难曰:十变又言阴井木,阳井金,阴荥火,阳荥水,阴俞土,阳俞木,阴经金,阳经火,阴合水,阳合土,阴阳皆不同,其意何也?然:是刚柔之事也。阴井乙木,阳井庚金,阳井庚,庚者,乙之刚也,阴井乙,乙者,庚之柔也。乙为木,故言阴井木也,庚为金,故言阳井金也。余皆仿此。 阴井木,阳井金,义详《灵枢·本输》 六十五难 六十五难曰:经言所出为井,所入为合,其法奈何?然:所出为井,井者,东方春也,万物始生,故言所出为井,所入为合,合者,北方冬也。阳气入藏,故言所入为合也。 万物出于春,井之义也。阳气入于冬,合之义也。 六十六难 六十六难曰:经言肺之原,出于太渊,心之原,出于大陵,肝之原,出于太冲,脾之原,出于太白,肾之原,出于太溪,少阴之原,出于兑骨,胆之原,出于丘墟,胃之原,出于冲阳,三焦之原,出于阳池,膀胱之原,出于京骨,大肠之原,出于合谷,小肠之原,出于腕骨,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,何也?然:五脏俞者,三焦之所行,气之所留止也。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,何也?然:脐下肾间动气者,人之生命也,十二经之根本也,故名曰原。三焦者,原气之别使也,主通行三气,经历于五脏六腑。原者,三焦之尊号也,故所止辄为原。五脏六腑之有病者,皆取其原也。 肺之原,出于太渊五句,义见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,此皆五脏之俞穴也,左右各一,共十穴,连膏之原,肓之原。膏之原,出于鸠尾。肓之原,出于脖胦。合为十二原。少阴之原,出于兑骨,谓神门也。手少阴无俞,所谓心之原出于大陵者,皆手厥阴之俞也,义见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:旧本误在邪客。故此补少阴之原句。胆之原,出于丘墟六句,义见《灵枢·本输》,此皆六腑之原穴也。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,谓九针十二原中,皆以五脏之俞穴为原,非谓六腑也。以五脏之俞,乃三焦之所行,是其气所留止,故称曰原。盖肾间动气,一身之原气也。三焦者,肾中原气之别使,行于上下三焦,经历五脏六腑之俞穴,其所留止,辄谓之原,以其原于动气间而得名也。 六十七难 六十七难曰:五脏六腑,各有井、荥、俞、经、合,皆何所主?然:经言所出为井,所流为荥,所注为俞,所行为经,所入为合。井主心下满,荥主身热,俞主体重节痛,经主喘咳寒热,合主逆气而泄,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。 六十八难 六十八难曰:五脏募皆在阴,俞皆在阳者,何谓也?然:阴病行阳,阳病行阴,故令募在阴,俞在阳也。 五脏之募皆在腹,肝之募期门,心之募巨阙,脾之募章门,肺之募中府,肾之募京门,俞皆在背,总出于足太阳之经。背为阳,腹为阴,阴病必行于阳,阳病必行于阴,故令募在于腹,俞在于背也。以募者,脏中阳气之所结也,是以阳病行于阴,俞者,脏中阴气之所输也,是以阴病行于阳也。 六十九难 六十九难曰:经言虚者补之,实者泻之,不虚不实,以经取之,何谓也?然:虚者补其母,实者泻其子,当先补之,然后泻之。不实不虚,以经取之者,是正经自生病,不中他邪也,当自取其经,故言以经取之。 经,《灵枢·经脉》。自取其经,取其本经,不取其子母也。 七十难 七十难曰:经言春夏刺浅,秋冬刺深者,何谓也?然:春夏者,阳气在上,人气亦在上,故当浅取之,秋冬者,阳气在下,人气亦在下,故当深取之。经,《素问》四时刺逆从论诸篇。 春夏各致一阴,秋冬各致一阳者,何谓也?然:春夏温,必致一阴者,初下针,沉之至肾肝之部,得气,引而持之阴也。秋冬寒,必致一阳者,初内针,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,得气,推而内之阳也。是谓春夏必致一阴,秋冬必致一阳也。 肾肝之部,筋骨也。心肺之部,皮脉也。 七十一难 七十一难曰:经言刺营无伤卫,刺卫无伤营,何谓也?然:针阳者,卧针而刺之,刺阴者,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,气散乃内针,是谓刺营无伤卫,刺卫无伤营也。 卫为阳,营为阴,刺卫者,卧针而刺之,则不伤营,卫行脉外,针入浅也。刺营者,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,卫气开散乃内针,则不伤卫,营行脉中,针入虽深,而未伤及卫也。 七十二难 七十二难曰:经言能知迎随,气可令调,调气之方,必在阴阳,何谓也?然:所谓迎随者,知营卫之流行,经脉之往来也,随其逆顺而取之,故曰迎随。调气之方,必在阴阳者,知其内外表里,随其阴阳而调之,故曰调气之方,必在阴阳。 经,《灵枢》终始,九针十二原。往者为逆,来者为顺,明知逆顺,正行无问。迎而夺之,恶得无虚,追而济之,恶得无实,迎之随之,以意和之是也。 七十三难 七十三难曰:诸井者,肌肉浅薄,气少不足使也,刺之奈何?然:诸井者,木也,荥者,火也,火者木之子,当刺井者,以荥泻之。故经曰补者不可以为泻,泻者不可以为补,此之谓也。 诸井穴在手足指端,经脉初发,肌肉浅薄,气少不足使用,当刺者,泻其荥穴,以荥火者,井木之子,所谓实者泻其子也。井穴宜补不宜泻,是故经云补者不可以为泻,泻者不可以为补也。 七十四难 七十四难曰:经言春刺井,夏刺荥,季夏刺俞,秋刺经,冬刺合者,何也?然:春刺井者,邪在肝,夏刺荥者,邪在心,季夏刺俞者,邪在脾,秋刺经者,邪在肺,冬刺合者,邪在肾。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,何也?然:五脏一病,辄有五也。假令肝病,色青者肝也,臊臭者肝也,喜酸者肝也,喜呼者肝也,喜泣者肝也,其病众多,不可尽言也,四时有数,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,针之要妙,在于秋毫者也。 《灵枢·刺法》,冬刺井,春刺荥,夏刺俞,长夏刺经,秋刺合,与此不同。井为木,春刺井者,以其邪在肝木也。荥为火,夏刺荥者,以其邪在心火也。俞为土,季夏刺俞者,以其邪在脾土也。经为金,秋刺经者,以其邪在肺金也。合为水,冬刺合者,以其邪在肾水也。然五脏一病,辄有五条,未可拘也。假令肝病,色青者肝也,肝主色也,臊臭者肝也,而中有心病,心主臭,入肝为臊也,喜酸者肝也,而中有脾病,脾主味,入肝为酸也,喜呼者肝也,而中有肺病,肺主声,入肝为呼也,喜泣者肝也,而中有肾病,肾主液,入肝为泣也。其病众多,不可尽言,虽四时有数,并系于春夏秋冬,刺法系于四时。而针之要妙,则在于秋毫之间,其变无穷也。 七十五难 七十五难曰:经言东方实,西方虚,泻南方,补北方,何谓也?然:金木水火土,当更相平。东方木也,西方金也,木欲实,金当平之,火欲实,水当平之,土欲实,木当平之,金欲实,火当平之,水谷实,土当平之。东方者,肝也,则知肝实,西方者,肺也,则知肺虚。泻南方火,补北方水,南方火,火者,木之子也,北方水,水者,木之母也,水胜火,子能令母实,母能令子虚,故泻火补水,欲令金得平木也。经曰不得治其虚,何问其余!此之谓也。 火者木之子,子能令母实,故泻其子。水者木之母,母能令子虚,故补其母。泻火补水,使木气不实,则金得平之矣。 七十六难 七十六难曰:何谓补泻?当补之时,何以取气?当泻之时,何以置气?然:当补之时,从卫取气,当泻之时,从营置气。其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,当先补其阳,而后泻其阴,阴气不足,阳气有余,当先补其阴,而后泻其阳,营卫通行,此其要也。 置,舍置也。卫气收敛,故从卫取气。营性疏泄,故从营置气。 七十七难 七十七难曰:经言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者,何谓也?然:所谓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于脾,故先实其脾气,无令得受肝之邪也,故曰治未病焉。中工治已病者,见肝之病,不晓相传,但一心治肝,故曰治已病也。 肝病传脾,克其所胜也。 七十八难 七十八难曰:针有补泻,何谓也?然:补泻之法,非必呼吸出内针也。知为针者,信其左,不知为针者,信其右。当刺之时,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之处,弹而怒之,爪而下之。其气之来,如动脉之状,顺针而刺之。得气,推而内之,是谓补,动而伸之,是谓泻。不得气,乃与男外女内。不得气,是谓十死不治也。 补者候呼内针,侯吸出针,泻者候吸内针,候呼出针,此补泻之恒法耳。持针,右手也,而刺法之妙,全在左手,故知为针者,信其左手,不知为针者,信其右手。当刺之时,必先以左手厌同压。按所针之处,以指弹而怒之,以爪引而下之,以致其气。其气之来,如动脉之状,然后顺针而刺之,此方是右手事耳。针下得气,推其针而内入之,是谓补,动其针而引伸之,是谓泻。若不得气,乃与男外女内以求之。仍不得气,是谓十死不治也。 七七十九难 七十九难曰:经言迎而夺之,安得无虚,随而济之,安得无实,虚之与实,若得若失,实之与虚,若有若无,何谓也?然:迎而夺之者,泻其子也,随而济之者,补其母也。假令心病,泻手心主俞,是谓迎而夺之者也,补手心主井,是谓随而济之者也。所谓实之与虚者,濡牢之意也。气来实牢者为得,濡虚者为失,故曰若得若失也。 经,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。心为火,荥亦为火,泻手心主俞土,火之子也,是谓迎而夺之,补手心主井木,火之母也,是谓随而济之。手少阴无俞,故取手心主。 八八十难 八十难曰:经言有见如入,有见如出者,何谓也?然:所谓有见如入者,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,针入见气尽乃出针,是谓有见如入,有见如出也。 有见如入,有见如出,有所见而入,有所见而出也。 八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曰:经言无实实,无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,是寸口脉耶?将病自有虚实也?其损益奈何?然:是非谓寸口脉也,谓病自有虚实也。假令肝实而肺虚,肝者木也,肺者金也,金木当更相平,当知金平木。假令肺实,故知肝虚,微少气,用针不补其肝,而反重实其肺,故曰实实虚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此者,中工之所害也。 肺金克肝木者,常也,假令肝实而肺虚,则当助金以平木。假令肺实,则肝气必虚矣,若不补其肝,而反实其肺,是实其实,虚其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若此者,乃中工之所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