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 序 初不料我中医方药祖本的伤寒论的本身眞相,自古到今,未曾明白示人以整个的认识也。自来注伤寒论者,无不曰风中肌腠,寒伤皮毛。如不发汗将风寒发散出来,这风寒就会由太阳传入阳明而成阳明病,传入少阳而成少阳病。或风不中肌腠,寒不伤皮毛,风寒直中三阴之脏,而成三阴脏病。南北同风,古今一致。在事实上澈底研究起来,乃风寒伤人之后,人身本气自病,并非风寒入了人身为病。病成于人身的本气,而起因于风寒所伤耳。伤寒论本身眞相,原来如此,与注家所注,根本上完全不合,可怪也。 有识之士,则归咎于王叔和编订伤寒论次序错乱,所以后人无法认识伤寒论的眞相。伤寒论被王叔和编次后,原文次序,究竟如何,不可得而知。所可得知者,六篇之名词。名词曰太阳篇,阳明篇,少阳篇,太阴篇,少阴篇,厥阴篇。六篇之名词,六气之名词也。人身个体,表有荣卫,里有脏腑,而皆六气之所生。欲认识本气自病的伤寒论眞相,必先求六气之表里。根据六气之表里,以寻求理路,再由理路以认识眞相,其庶几乎。此篇读法,非敢更改自来读本之次序也,由次序以认识伤寒本气篇自病的眞相耳。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冬月 子益重编于成都四川国医专科学校 读法总纲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,三百九十七法。欲知原文逐章之意义,须先之本论六经整个之组织。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,事实上如内容六瓣之一橘。荣卫如表皮,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。初病在表皮,汗出则病解,在表不解,里瓣乃病。 荣卫表病,用汗法解之。脏腑里病,脏病用温法解之,腑病用下法解之。荣卫脏腑之间,又有少阳经病。少阳经病,不可汗,不可温,不可下,用和法解之。病证虽多,无非表里与经。方法虽多,无非汗温下和。了解原则,自能了解分则。 人身乃阴阳交合圆运动的气化构成之体。阴寒阳热,乃其本性,表则荣阳卫阴,里则腑阳脏阴。中气充足之人,阴阳交合,调融不分,无所谓寒,无所谓热。中气不足,表的荣卫之气分离,荣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,卫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。里的脏腑之气分离,腑则现出阳的本性而病热,脏则现出阴的本性而病寒。少阳之经,在荣卫脏腑表里之间,赋有阴阳二气之性质,病则寒往热来,热往寒来。此原则也。阴阳分离,寒热偏现,因又变化发生各项证状。此分则也。故伤寒论的病证与治法,在原则上无非寒热的本体而已,在分则上无非寒热的变化而已。 六经的经字,应作家字解。家有内宅,有外墙。里的脏腑如内宅,表的营卫如外墙。内宅是各个的,外墙是公共的。公共者,各个的公共也。无病之人,三阳三阴是圆运动的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是调和不分的。虽是各个,实则整个。得病之人,表气公共的外墙,被风寒打开,里气的内宅,遂分离成了各个。分离的轻病轻,分离的重病重。全分离则有阳无阴,或有阴无阳,中气消灭,而人死。少阳经之经字,则指经络的经气而言也。 本篇分上篇中篇下篇。上篇以明荣卫病脏腑病与少阳经病之本体。中篇以尽其蕴。下篇以通其变。所谓本体者,荣卫主表,用汗法之病,脏腑主里,脏用温法腑用下法之病,少阳经主半表半里,用和解法之病是也。凡原文之属于荣卫脏腑与少阳经本体各病各章,列为上篇,凡原文之属于本体而事实较复各章,列为中篇。凡原文之由本体发生种种变化各章,列为下篇。如学彩色绘画之法,先认识五种未经搀和之本色,然后可求知搀和之各样杂色。认识上篇,然后能认识中篇,认识上篇中篇,然后能认识下篇。历来注伤寒论之家,都如茧缚之艰晦,此篇读法,有如鸟瞰之明白。只须用以前读伤寒论十分之一的脑力,便能整个澈底了解。如欲读此篇,须先读原理篇处方篇方能了解。 上篇
方名 | 证状 | 原理 | 治法 | 脉象 | 备考 |
理中丸 | 上吐下泻头疼 动无力不渴 | 中气虚土气湿寒 | 补中燥湿温寒 | 微小虚大 | 治中土不运法 |
麦门冬汤 | 火逆咳嗽咽喉不利上气 | 中气虚肺气燥逆 | 补中润肺降肺降胃 | 虚涩 | 治肺经金气不降法, |
小建中汤 | 虚劳,里急腹中虚,衄,手足心烦()咽干口燥,梦中失精四肢疼痛 | 中虚胆逆,土木两枯,相火外泄,滞寒荣卫。 | 补中气降胆经相火润燥通塞 | 涩数或浮虚 | 治胆经相火不降法 |
当归生姜羊肉汤 | 寒疝腹痛胁痛,产后腹痛。 | 肝经寒 | 温润肝经 | 虚大或细微 | 治肝经木气不升法 |
肾气丸 | 虚劳消渴,小便不利,或小便过多,里急。小腹拘急。 | 肾气不升 | 补气滋肝除湿补火 | 两尺极微 | 治肾经水气不法 |
泻心汤 | 衄血,吐血 | 心经降气不足 | 降心气 | 两尺极微 | 治心经火气不降法 |
方名 | 证状 | 原理 | 治法 | 脉象 | 备考 |
桂枝汤 | 项强头痛身疼 发热汗出恶风 | 卫气受风所伤不能交荣,荣气郁故偏现本性而疏泄,疏泄故发热。 | 敛荣气以交卫气 | 脉浮缓 | 此方用芍药之理不可含糊。外感之病,非风寒入了人身作病,乃荣卫 被风寒所伤,人身的荣卫自己作病。此点解决古医学复明矣。 |
麻黄汤 | 项强头痛身疼 骨节疼痛无汗恶寒。 | 荣气受寒所伤,不能交卫,卫气郁。故偏现本性而收敛,敛故恶寒。 | 泄卫气 以交荣气。 | 脉浮紧 | 麻黄汤证病在收敛偏盛,桂枝汤证病在疏泄偏盛。时令收敛则麻黄证多,时令疏泄则桂枝证多。大气寒则收敛,大气热则疏泄。 |
桂枝麻黄各半汤 | 恶寒发热无汗项强身痛数日不解 | 荣卫皆郁 | 双解荣卫 | 脉微弱 | 芍药麻黄并用。一开一合。荣卫双郁,一定之法。后人不解桂枝汤用芍药之理,一心总以为是风寒入了人身,须祛风提寒之药,冬多用些才行,于是外感病误于升散药者多矣。 |
四逆汤 | 自利腹痛。腹痛涨满而吐食不下。 | 火土双败 | 燥湿温中补火 | 脉沉微 | 三阴脏病不下利者不死。下利不愈者必死,下利乃太阴之事,脾阳不衰不惟太阴不病,即少阳(阴?) 厥阴亦可不病。太阴脾土关系大矣。 |
附子汤 | 肢寒背恶寒蜷卧,但欲寐骨节痛。 | 水寒土败风动 | 温水补土息风 | 脉沉微细小 | 少阴一气,心脏与肾脏属之。心属火肾属水,土败中灭水火分离,水寒克火故少阴脏病法当温水气之寒,扶土气之衰,同时兼防木气之动,少阴多死证,火不生土,木又克土之故,方中不用甘药嫌壅滞也。 |
乌梅丸 | 厥热消渴气上冲心,心中热痛,饥不欲食,食则吐蚘,心烦有时安静,静而复烦。 | 水寒火热木土败中气寒。 | 温寒清热补中养木息风 | 脉虚细急数 | 厥阴风木,在春冬之交。微阳升动,阳根不足一动即泄,所以厥多死证也。少阴厥阴之死证非医误之过,乃木气水气应有之事。 |
大承气汤 | 胃实潮热手足汗出谵语,六七日不大便,腹满痛拒按。 | 燥热结实胃有燥屎 | 下燥屎 | 脉大而实 | 胃家阳盛全是阳盛之象。脉则大实,重按有力。当表证已罢,蒸蒸热盛之时。以调胃承气汤和其胃热,不至成大承气汤证也。调胃承气汤详见伤寒读法篇。 |
桃核承气汤 | 发狂小腹急。 | 膀胱热结,少腹有蓄血 | 下热攻血顾中达表 | 脉沉实。 | 膀胱腑证极少阴脏病寒。分见三阴。阳腑病热统属阳明。故古人以三阴与阳明对称。 |
小柴胡汤 | 寒热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肋痛而兼呕烦。 | 少阳经病脏阴易动。 | 和解经气预防脏阴。 | 脉虚小弦数 | 此证常有十数日不愈者。因少阳经气居半表半里之间,既不能出表,又不能入里之故。所以非和解不可。 |
大柴胡汤 | 寒热口苦目眩耳聋而兼呕,下利胸痞而硬。 | 少阳经病腑热已结。 | 和解经气兼腑热。 | 脉右实左弱 | 此证只须认明有少阳经证,则下利系阳明热利显而易见。面上神色。是阳象无阴象亦易分辨。 |
方名 | 炙甘草汤 | 茯苓杏仁甘草汤 | 酸枣仁汤 | 白头翁汤 | 薯蓣丸 | 生姜泻心汤 |
证状 | 心动悸 | 胸痞气短 | 不得眠而虚烦 | 下利后重, 渴而饮水 | 虚劳, 里急, 自汗, 烦热, 腹痛, 食减, 遗精白带, 气短形廋等. | 心痞, 下利, 发热, 头汗, 干噫, 食臭, 胁下腹中雷鸣 |
原理 | 血枯中伤 | 肺气湿逆 | 胆经寒 | 肝木下陷生热, 有湿 | 肺金失敛, 风水妄动, 五行皆病 | 中虚, 胆胃逆, 上热中寒, 外热内寒 |
治法 | 润血补中 | 除湿润肺养中 | 温肝经以降胆经 | 清热除湿 | 补金敛木, 去滞调中 | 温寒清热补中 |
脉象 | 脉结代 | 脉濡短 | 脉虚浮 | 细沉而数 | 弦涩小数 | 脉涩虚小 |
备考 | 理中丸证中虚而脾胃湿, 此证中虚而血液燥 | 麦门冬汤证肺气燥, 此证肺气湿.麦门冬汤证中虚甚, 此证中虚不能补中. | 温肝经以补胆经之阳, 胆经阳足, 自能下降.小建中汤证, 胆热不降, 此证胆寒不降. |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, 肝木下陷生寒. 此证肝木下陷生热.肝为阴臓, 阴臓病寒者轻, 阴臓病热者重. | 肾气丸证木泄耗水, 此证金气木动.金败木动因而火逆金亏, 木滞生热此治虚劳病之大法. | 大黄黄莲黄苓泻心汤证, 为热气不降, 此证热气不降, 又兼中气虚寒, 经气散乱, 下焦不升. |
方 名 | 黄芪桂枝五物汤 | 大黄蛰虫丸 | 大黄牡丹汤 |
证状 | 血痹,身体不仁。 | 羸瘦,腹满不欲食,两目黯黑,肌肤甲错,内有干血。 | 肠痈, 少腹肿痞, 按之极痛, 发热出汗, 恶寒. |
原理 | 荣卫不和 | 干血阻滞, 经络不通 | 气血结聚,肠热内聚。 |
治法 | 调和荣卫 | 磨化干血,兼养中气。 | 攻下结热 |
脉象 | 虚涩 | 沉细而涩 | 迟紧 |
备考 | 此治半身不遂之法 | 此治干血阻滞之法 | 此治肠痈实证之法 |
方 名 | 薏苡附子败酱散 | 葶苈大枣泻肺汤 | 甘麦大枣汤 | 温经汤 |
证状 | 肠痈,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如肿状,腹无积聚, 身无热。 | 肺痈, 喘不得卧, 口燥胸痛 | 妇人脏燥,悲伤欲哭。 | 妇人久不受胎, 崩中去血, 月经不来, 或来过多, 带下, 口干, 妇人五十下利不止, 日暮发热, 腹满, 里急, 手心烦热, 内有瘀血。 |
原理 | 痈成阳虚 | 中气虚, 肺胆胃三经上逆, 相火灼肺成脓. | 木郁生风, 伤耗津液, 中气大虚. | 水寒木郁,升降不和,瘀血阻滞, 整个圆运动失常 |
治法 | 补阳涤脓 | 排脓, 补中气, 补津液。 | 润燥补中 | 温寒, 调水, 清热, 去瘀, 兼养中气。 |
脉象 | 虚数 | 虚涩 | 弱涩 | 浮数弱涩. |
备考 | 此治肠痈虚证之法 | 此治肺痈之法 | 此治怪病之法 | 此治妇人病之大法 |